农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十五”期间,天津市进一步深化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

一、农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十五”时期,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发展重点的都市型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在高位基础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1.农业经济总量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继续保持高位稳步发展。继2004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跨上 200 亿元和100亿元台阶后,2005年再创新高。全市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34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8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0 年增长近35 %,年均增长6.0 %以上;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9.60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36.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0 年增长 31%,年均递增近6.0 %。

    2005 年,天津市平均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创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万元,比 2000 年增加 1.00 万元,增长 32.8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粮食 1.71 吨、蔬菜7.20吨、肉类 710 公斤、牛奶 750 公斤、水产品 420 公斤,分别比2000 年增长9.6 %、8.1 %、91.9%、2.6 倍和 40 .0%: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达 1.36 万元,比 2000年增长11.3 %。

    2.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蔬菜种植向效益型转化,棉花作物大幅增加

    2004 年以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支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天津市粮食生产在 2004 和 2005 年连续实现增收,扭转了自 1999 年以来粮食生产连年滑跌的态势。2005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 137.50 万吨,比 2000年增长 10.8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 318.7 公斤/亩,比2000 年增长33.3 %。粮食生产结构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品种为主体的高产、高效,比例合理的生产格局。2005 年四大品种粮食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比重达97.7 %,比 2000 年提高 4.7 个百分点;四大品种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 99.3 %,比 2000 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天津市蔬菜生产加快由产品型向效益型转型的步伐。大量引进更新品种,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工厂化栽培,并按照国际通例制定严格检测标准,致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有力促进了天津市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2005年全市蔬菜产量达 542.74万吨,比 2000 年增长2.3%;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面积达 85 万亩,占菜田面积的 80 %以上。

    棉花生产呈现快速发展。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在 2003 年和 2004 年连续两年达百万亩以上,2005 年仍保持在 91.85 万亩,成为天津市种植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重要支柱。

    3.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天津市畜牧业保持快速发展。设施畜牧业示范小区建设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提升了畜禽产品的档次和经济效益。各农业区县中靠发展畜牧业生产致富的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户不断增加,畜牧业生产已成为天津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 57.78 万吨,比 2000年增95.9%,年均增长 14.4 %,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速提高 1.1个百分点。全市生猪出栏 481.45万头,比 2000 年增长 91 %;牛奶产量63.41 万吨,比 2000 年增长近3倍;牛、羊出栏 37.83万头和140.11万只,分别比 2000 年增长1.1倍和 47.4 %。家禽出栏9205.64万只,比 2000 年增长 1.1 倍。

    “十五”期间,天津市不断扩大以出口为主的水产养殖区域,积极引进培育优质高值品种,广泛推广海淡混养、鱼虾蟹混养等先进科技手段,大幅度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2005 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 33.81 万吨,比 2000 年增长40%;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 85.5%,比 2000 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十五”时期以来,天津市的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已基本形成“粮、经布局合理,种、养比例协调”的良好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农业生产园区化、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了以津南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化示范园区和宁河国家级原种猪场为龙头的一批高水平种养业园区,种植业小区达到 341 个,设施化面积 42 万亩,养殖业园区达到 1800 个,重点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了园区化。
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资产在 10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 130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 10 家;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总农户比重达到 70 %,比“九五”末提高37 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市级、区县和产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农产品实现依标生产。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 86 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 83 %;无公害奶牛存栏达到13 万头,占奶牛存栏数的 76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9.4 万亩,占养殖面积的 50 %。

    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也明显提高。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290 万亩,比“九五”末 201 万亩提高 44 %;百亩耕地拥有机械动力达到 97.04 千瓦,比“九五”末 81.5 千瓦提高 19 %。

    农业生产结构效益明显提升。养殖业比重由2000 年的 45.8 %上升到 2005 年的 58.3 %,提高 12.5 个百分点;养殖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55.2 %,比2000年提高 13.1个百分点。其中养殖效益高、市场需求大的畜牧业生产五年来持续保持快速发展。2005 年畜牧业产值达 102.71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74 %,年均递增1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九五”末的 33.1 %上升到“十五”末的 43.1 %,提高了 10.0 个百分点。

    种植业生产结构在“十五”时期得到进一步优化,棉花、油料、蔬菜和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增速加快,比重上升。2005 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 56.2 %,比 2000 年提高9.6 个百分点。

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取得农业科技成果 466项,有 137 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市级科技奖励;在黄瓜育种、杂交粳稻育种、农产品保鲜、葡萄酒加工和动物胚胎克隆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科技推广取得丰硕成果,实施重点技术推广项目 200 多个,使 20 多万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34 亿元。实施了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2005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比“九五”末提高 2 个百分点。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功能,全市已形成黄瓜良种、原种猪等服务全国的良种产业基地,建设了一批以科普教育、自助采摘、旅游休闲为主的新型农业基地,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韩爱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