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影像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题材影视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向,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篇章。出身云南大理的著名剧作家景宜以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创作理念,以塑造时代人物群像为创作方法,以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创作内容,创造性转向民族团结进步话语叙事,建构影像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范型,为民族影视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写作经验,为中国民族文学发展贡献力量。

创作理念是一个作家和编剧价值观的形象表达,指引创作方向,规范创作主题和题材内容。作为有着明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家,景宜自觉地将共同体创作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前进的伟大历史之中,通过人物、故事和语言的独特艺术,充分表达了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宜创作出大量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影视文学,在改革开放初期享誉文坛。进入21世纪,她的三部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马拉雅》《节日与生存》《东方大峡谷》,其作品主题从少数民族女性写作的文学叙事转向中华民族共同生存发展和未来之思,宏大的主题叙事成为新的创作思想表达。历经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积淀后,在进入“互联网+”的传媒时代,景宜敏锐地将目光转向民族影视剧创作。从2005年到2019年,在央视黄金时段密集地播出五部长篇电视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茶颂》《丝绸之路传奇》《都是一家人》,形成了与中国多民族形象和中国文化符号交相辉映的文化现象,开启用文学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转向。

景宜创作的作品,不是在讲单一民族的故事,而是以当代中国多民族、多地域、多人物、多元文化的一体性写作特点在影视界和文学界独树一帜。这种创作突破以往少数民族作家以单一民族故事为叙事对象的瓶颈,创造性地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为背景,深刻阐释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宏大主题和重大题材,丰富发展了中国民族影视创作的百年历史画卷结构,生动阐释了景宜影视文学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作理念。

典型人物历来是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景宜的五部电视剧,通过故事和语言着力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怀揣时代理想、担当奋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代新人和追梦者,成功塑造出多民族、多英雄为代表的多维式、立体性的人物群像,从而实现用真情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不断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学的人物长廊。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塑造,作品植根于各民族文化中团结和爱国的文化根脉,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多民族文化力量,赓续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民族影视文学作品既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艺术重构。景宜坚守文学精神,用影视文学剧本创新中国长篇叙事艺术,通过台词的锤炼、意境的渲染,以及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知识深描,让影视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新载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新方向。电视剧《茶马古道》中,有一句台词来自白族谚语:“白族、纳西族、藏族三兄弟是一条江,就像三江并流一样永远不分开。”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边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文化传统。

彰显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是景宜影视作品中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又一突出亮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的,这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理论创新。这样的学科知识和信息在景宜的五部电视剧中得到生动体现。这主要得益于景宜长期在民族地区田野调查,查阅大量历史学、民族学方面的古籍文献,为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写《茶马古道》,她走遍滇川藏雪山草原;为了写《丝绸之路传奇》,她在1994年到2014年二十年间连续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乡村和苏州、上海等地寻访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从吴江的桑蚕文化起源地,到新疆和田古城连接中国与欧亚的丝绸之路,景宜通过人物和故事揭示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将各民族团结平等交流、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各民族文化社会交融的历史与现实的理念贯穿始终,开拓了民族题材现实主义创作的广阔空间。

总之,景宜民族影视创作是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土壤而进行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和建构的文化书写,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表述,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建构,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转自光明日报)

分享到: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