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 年是我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启动五大战略举措,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取得抗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的同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3000 美元,“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胜利实现。 

一、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 2386.9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4.5% ,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 1996 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 22380 元增加到 25874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 3126 美元,比上年增长 13.8% 。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89.7 亿元,增长 6.1% 。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 1212.34 亿元,增长 17.8% ,比上年加快 3.5 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2.8% 。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 1084.9 亿元,增长 11.5% 。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3.7% 、 50.8% 和 45.5% 。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辖区内财政收入 718.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8% ,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 451.74 亿元,增长 20.2% ,增幅较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 16.7% 、 32.7% 、 24.5% 、 13.6% 和 18.7% 。全年财政支出 350.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6%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 34.7% ;科教文卫支出增长 17.7% 。 

劳动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3 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 18.1 万个,比上年增加 4.1 万个,增长 29.3%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12.1 万人,比上年增加 3.1 万人,增长 34.4% ,首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数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全市社会从业人员 510.9 万人,比上年增长 3.7% ,其中第一产业 83.19 万人,第二产业 219.43 万人,第三产业 208.28 万人;城镇社会从业人员 299.95 万人,比上年增长 1.4% 。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 292.26 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 61.22 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8% ,比上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

价  格
  消费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 1.0% 。其中食品类价格受四季度粮油等商品价格上扬的拉动上升 3.3% ,衣着类价格下降 11.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 3.5%,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 3.0% 。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 2.6% 。
  生产和投资领域价格上升明显。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 2.5% ,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 8.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 2.6% 。
  土地和房屋价格普遍上升,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 3.0% ,房屋销售价格上升 4.1% ,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 4.0% ,私房交易价格上涨 5.0% ,房屋租赁价格上升 0.9% 。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046.7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9.0% ,增幅比上年提高 13.9 个百分点,为 1995 来以来最高水平。投资呈现多元化。国有投资 528.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2% ;民间投资 314.00 亿元,增长 33.8%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 204.12 亿元,增长 24.3% ;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 30% ,比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地方单位投资 892.14 亿元,增长 31.6% ;中央单位投资 154.58 亿元,增长 15.5%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 9.38 亿元,增长 26.8% ;第二产业投资 402.3 亿元,增长 24.1% ,其中工业投入 382.5 亿元,增长 23.5% ;第三产业投资 635.04 亿元,增长 32.3% 。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 60.7% ,交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分别增长 42.5% 、 32.2% 、 76.5% 和 75.4% 。 

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 193.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2% 。其中种植业产值 88.80 亿元,增长 2.2% ;畜牧业产值 77.00 亿元,增长 11.0% ;渔业产值 26.10 亿元,增长 5.1% ;林业产值 1.60 亿元,增长 2.4% 。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3.3% ,比上年提高 1.7 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 58.0% ,比上年提高 6.7 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至年末,全市已有龙头企业 396 个,资产 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20 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 36 个。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60% 。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禽基地、牛奶基地和水产基地分别达到 552 个、 98 个、 112 个和 68 个。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加。全年棉花产量 9.47 万吨,比上年增长 51.8% ;蔬菜产量 602.78 万吨,增长 3.2% ;肉类总产量 52.41 万吨,增长 16.8% ;禽蛋产量 24.25 万吨,下降 0.9% ;奶类产量 43.23 万吨,增长 28.7% ;水产品产量 29.83 万吨,增长 4.4% 。受播种面积减少及气候条件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 119.29 万吨,比上年减产 18.53 万吨;平均亩产 308.1 公斤,比上年增产 12.9 公斤。

工  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 1103.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4 %;完成总产值 4370.76 亿元,增长 24.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027.79 亿元,增长 20.1% ;完成总产值 4049.61 亿元,增长 26.1% 。
  重工业增速和比重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轻工业增加值 242.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0% ,完成总产值 1095.39 亿元,增长 20.8% ;完成重工业增加值 785.60 亿元,增长 22.1 %,完成总产值 2954.22 亿元,增长 28.7% 。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 27:73 。
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冶金、化工以及新能源等六大优势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775.04 亿元,增长 28.9%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68.5%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9.2%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 1235.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6%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30.5%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全年新产品产值 971.51 亿元,增长 22.6% ;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 983.91 亿元,增长 20.6% 。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 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 油   

万吨

1316.30

8.3

天然气   

亿立方米

8.49

-4.4

原 盐

万吨

220.48

-8.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19.95 18.9
生 铁    万吨 342.65 20.3
 钢    万吨 565.95 17.4
成品钢材 万吨 1031.47 42.6
无缝钢管    万吨 91.67 9.2
水 泥    万吨 449.31 17.7
乙 烯    万吨 23.00 8.1
纯 碱    万吨 82.01 3.2
烧 碱    万吨 79.89 25.2
化学纤维 万吨 29.76 30.7
移动电话机 万部 3139.72 10.0
轿 车    万辆 17.25 82.7
摩托车    万辆 114.80 37.7
内燃机    万千瓦 973.91 81.7
 纱   万吨 7.45 -8.1
 布    亿米 2.51 1.2
食用植物油  万吨 17.35 -12.6
方便主食品  万吨 14.47 32.0
葡萄酒    万吨 3.05 10.5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41.83 99.0
微波炉    万台 969.87 68.2
彩色显象管    万只 268.41 21.0
电子元件    亿只 840.77 13.2
显示器    万部 677.83 24.8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 4004.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6%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 98.88% ,其中重工业为 99.43% ,轻工业为 97.41% ;国有企业为 100.3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 99.59% ,股份制企业为 98.58% 。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47.6 ,比上年提高 14.5 点。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利税总额 391.06 亿元,增长 24.6% 。其中实现利润 231.88 亿元,增长 30.2% ;实现税金 159.18 亿元,增长 17.3% 。

建筑业
  投资规模扩张拉动建筑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 108.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1% ;完成总产值 498.66 亿元,增长 46.6%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3348.22 万平方米,增长 35.3%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601.05 万平方米,增长 54.3% 。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施工项目 22863 个。按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 15.25 万元,增长 29.8% 。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
  交通邮电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 256.0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7% ,增幅比上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
  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发展。天津港 15 万吨级航道一期及北大防波堤项目竣工。天津港已与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港口货物吞吐量 16181.6 万吨,比上年增长 25.4% ,其中进口 5270 万吨,增长 28.4% ,出口 10911.6 万吨,增长 24.0% 。集装箱吞吐量 301.5 万国际标准箱,增长 25.2%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 39532.66 万吨,比上年增长 13.6% 。其中,铁路运输 10082.1 万吨,增长 11.8% ;公路运输 20114 万吨,增长 6.8% ;水路运输 8762.75 万吨,增长 36.8% 。全年客运量 4668.1 万人,增长 0.7% 。机场旅客吞吐量 110.1 万人次,增长 0.8% ;机场货邮吞吐量 5.66 万吨,增长 13.9% 。
电信和邮政业务大幅上升。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 111.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2%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 103 亿元,增长 26.1% ,实现电信业务收入 66.2 亿元,增长 12.2% 。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 2704.08 公里,增长 42.2% 。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403.35 万门。全市公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737.7 万户,增长 22.3% 。公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 354.3 万户,净增 58.3 万户,增长 19.7%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383.4 万户,净增 76.3 万户,增长 24.8% 。全市公网电话本地通话量达到 140 亿次,增长 11.1% ,短信业务总量达到 14.69 亿条。全年邮政业务总量 8.97 亿元,增长 5.7% ,发送函件 22033.93 万件,增长 8.5% ,特快专递 321.5 万件,增长 11.8% 。

国内商业
  商业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 211.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8% 。
  市场的积聚作用明显。2003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 760 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 123 个,消费品市场 608 个,生产要素市场 29 个。各类市场成交额 712.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2% 。年成交额超亿元商品市场全年成交额 498.39 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 69.9% 。
  零售餐饮市场经历了4、5月份的短期波动后迅速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74.0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1%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727.1 亿元,增长 12.5% ;餐饮业零售额 109.91 亿元,增长 7.2% 。家居用品及装修装饰、通信器材、文体用品、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升温。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全年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 1.1 倍,家具类增长 18.4% ,汽车增长1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 49.9% 。
  流通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年内又有易初莲花、欧倍德、沃尔玛、百盛、灿坤等知名集团在津投资建店。截至年末,外资零售业店场达 120 多家,世界 500 强中已有22家跨国商贸集团在津设场建店。北京物美、温州麦购等国内知名连锁集团纷纷来津投资建店。商业设施建设增势迅猛。全年开工面积 129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108.7 万平方米。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力度显著加大。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 91.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7% 。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 2837 家,其中银行类机构 1594 家,非银行类机构 1243 家。渤海银行获国家批准筹建。年末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达 4.7 万人。
  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花旗银行在津设立分行,截至年末,在津外资银行分行 15 家,外资银行代表处4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8家,其中6家已经开展业务。总部设在天津的外资保险公司2家,外资保险驻津代表处3家。
  当年新增存贷款创历史最高水平。截止 2003 年末,全市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 4362.6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9.9 %,净增额为 1003.77 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 503.74 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 3791.22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32.1% ,净增额为 920.31 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 537.63 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 1573.93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4.3% 。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加快,年末余额达到 261.42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9.8% ,其中住房贷款余额 218.84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8.6% 。
  证券市场平稳。截止 2003 年末,本市共有境内上市股票 23 只,其中当年上市1只。各类证券成交额 13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1% ,其中股票交易额 1123 亿元,增长 8.8% 。全年调剂外汇总额 13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1.9% 。
  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 75.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0%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15.56 亿元,增长 8.0% ,人身险保费收入 59.75 亿元,增长 18.0% ,。支付各项赔款给付 17.36 亿元,比上年增长 51.0% ,其中财产险赔款 10.11 亿元,增长 48.0% ;人身险给付 7.25 亿元,增长 56.0% 。年内太平保险天津分公司和恒安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相继开业。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 14 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7家,人身险保险公司7家。保险中介机构 17 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 12 家,保险经纪公司2家,保险公估公司3家。

房地产业
  需求扩大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为 119.87 亿元,增长 17.4% ,增幅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受海河开发和路桥建设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 211.39 亿元,增长 20.2% 。商品房销售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实现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 786.5 万平方米,销售收入 202.3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9.5% 和 43.4% 。存量房交易 688.3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94.8% ;成交金额 86.3 亿元,增长 1.2 倍。其中私房成交面积 504.6 万平方米,增长 1.2 倍;成交金额 71.4 亿元,增长 1.3 倍。公房置换面积 183.7 万平方米,增长 49% ;置换金额 14.9 亿元,增长 55.2% 。

二、改 革 开 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全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 1302.33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4.6%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1084.61 亿元,比重为 45.4% ,比上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经济增加值 530.83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22.2% ,比上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 539.45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22.6% ,比上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456.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6%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 1172.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29.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 1896.06 亿元,增长 30.3% 。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75.8% 。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年末注册资金 969.45 亿元,比年初增加 401 亿元,增长 70.5% ;私营和个体经营户达到 24.78 万户,比年初增加 1.44 万户;从业人员 92.09 万人,比年初增加 15.14 万人;全年实现税收 34.97 亿元,增长 41.4% 。《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为私营个体经济向公交、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的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顺利进行。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制定和实施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 151 亿元,并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产权交易机构组建了中国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工业加大了大集团重组和中小企业改制力度。完成了钢管公司 48.5 亿元股权回购,实现了医药、纺织、工程机械行业的重组整合。全年有 106 户工业中小企业完成了股权改制,已分块搞活 58 户,累计有 364 户竞争力差的企业退出市场,提高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天津港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突破。商业重组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全年有 12 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7家集团实现内部资源优势整合,组建了津食集团和百货大楼集团,劝华集团整合重组进入实施阶段,采取多种方式退出国有资本的小企业超过 500 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2003 年对原有的审批事项进行了第三轮清理,取消审批事项 121 项,转变管理方式事项 55 项,经过三轮清理,累计精简审批事项达到 666 项。进行了企业工商登记并联审批改革试点。

社会保障
  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年末参保缴费企业职工人数达到 168.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85 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 62.28 亿元,增加 10.34 亿元。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 707 元,比上年增长 19% 。年末全市参保缴费的职工达到 175.8 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 97.61 万人。
  医疗保险改革进一步深化。制定了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 10 项政策措施。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 242.9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4.42 万人。其中:职工 165.17 万人、退休人员 77.75 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 25.97 万人和 8.45 万人。按企事业划分来看,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 192.4 万人,机关和事业单位为 50.52 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 27.48 万人和 6.94 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193.4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9 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 9.5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2.9 万人。

国内合作
  内联招商引资实现高增长,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 172.2 亿元,增长 80.5% ,实际利用内资 112.2 亿元,增长 83.7% 。外地企业在津投资超过 500 万元的项目有 273 个,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和商贸物流业。我市与“三北”地区的经贸往来进一步加强,签定合作项目 35 个,合作金额达 25.9 亿元。加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京津两市商定增建京津高速公路南北两个通道,加强京津两市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联系,加强天津港为北京的服务,实现京津两大机场共同发展。
天津对甘肃省、西藏昌都地区、重庆龙宝移民开发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 293.7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8.7% 。其中进口 149.97 亿美元,增长 33.5% ;出口 143.74 亿美元,增长 24 %。加工贸易出口仍占主体,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加快。全年加工贸易出口 91.47 亿美元,增长 17.4% ,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为 63.6% 。一般贸易出口 48.36 亿美元,增长 35.1% ,增幅比上年提高 28.1 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幅度高。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 114.27 亿美元,增长 25.4% ,占全市出口比重为 79.5% ;个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 2.1 倍。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盟等五个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分别增长 8.9% ~ 43.6% ,合计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 78.9% 。
  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 91.8 亿美元,增长 24% ,占全市出口比重为 63.9% ,机电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48.1 亿美元,增长 48% 。
  口岸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 461.6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6.4% ,其中进口 202.1 亿美元,增长 23.2% ;出口 259.57 亿美元,增长 28.9% 。在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中,外省市的比重达到 51.7% ,北京、河北、山西进出口货值居前三位,分别占 20.3% 、 10.7% 和 3.6% 。

吸收外资
  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新批三资企业 941 家,比上年增长 15.3% ;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 35.13 亿美元,增长 74.3% ;实际到位 16.33 亿美元,增长 62.9% 。全年新批投资额在 5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 198 个,增长 60.9 %。来自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分别增长1~ 4.5 倍。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98 家来津投资。企业增资踊跃,全年增资企业达到 382 家,增资总额 10.95 亿美元,其中外方增资额 9.23 亿美元。制造业招商引资占主导地位,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 21.54 亿美元,增长 94.7% ,占全市的 61.3% ,电子通信、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机械设备、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引资均超过 1.5 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也保持较快增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 13.28 亿美元,增长 48.6% 。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共实现营业额 4.0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51.0% 。全市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 59 家,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遍及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年末在国外劳务人员 1.13 万人。全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交合同 381 项,合同金额 9.67 亿美元。新批境外机构 51 个,其中在境外投资生产企业 38 家,总投资 4250.74 万美元,在总投资额中中方投资 3796.42 万美元。

旅  游
  受非典影响,国际旅游略有下降,国内旅游小幅增长。全市共有星级宾馆 85 家,旅行社 233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 19 家,国内旅行社 214 家。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 48.9 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3.4% ,其中外国人 45.6 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29 亿美元,下降 3.8%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 3751.1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1% ;国内旅游收入 395.02 亿元,增长 1.3% 。全市共有 5.31 万人次出国旅游,旅游花费 7.83 亿元。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当年建成玉龙滑雪场和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天津国际游乐港、“东方公主”号游轮等一批在建旅游项目和设施进展顺利。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 9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 。新区地方财政收入 57.73 亿元,增长 21.0% ;实现工业总产值 2133.21 亿元,增长 30.3%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64.08 亿元,增长 65.2% ;外贸出口 89.87 亿美元,增长 24.8% ,占全市外贸出口的 62.5% ;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 24.46 亿美元,增长 58.2% ,占全市的 69.6%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 445.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1% ,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继续保持领先。第二产业增加值 354.90 亿元,增长 28.3% ,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9.7% 。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 108 家,比上年增加 20 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 91.8% 。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91.4% 。
  天津港保税区实现生产总值 83 亿元,比上年增长 38.2% 。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保税及非保税货物进出区总值 92.30 亿美元,增长 42.0% 。保税区已成为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及电子元器件、钢材、机械设备等商品的物流分拨配送基地,其中自保税区分拨、销售的进口汽车达 4.9 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港保税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空港国际物流区已开工建设。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海河两岸综合开发
  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全面启动。海河清淤 216 万立方米,堤岸改造完成 8.9 公里。海河东路、海河西路等4条道路基本建成,慈海桥、大沽桥开工建设,狮子林桥成功顶升。六大节点规划编制完成,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大悲院商贸区开工建设。全年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完成投资 56 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进展顺利。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263.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34.2% ,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25.2% ,主要投向地铁、轻轨、港口、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津蓟、唐津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津滨轻轨开始试运行。地铁一号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新增高速公路里程 179 公里。完成了海河东路、金钟河大街、卫国道等一批主干道路的扩建,四化河、北塘排水河、月牙河二期3条河道改造全面完成。拓宽和打通了西湖道、复康路等一批卡口道路。城市灯光夜景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 207 幢高层建筑、 510 幢多层建筑、 158 幢特色风貌建筑整体灯光装饰, 156 幢大中型公共建筑实施了里光外透,安装了 76 处绿地小品灯光。
  新建银河公园、海河外滩公园等一批绿地广场和社区公园,全市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2500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1%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5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0.9 平方米。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年内新开公交线路 15 条,开通 10 条校车线,延长 60 条公交线路,至年末,全市公交运营线路达到 351 条,公交运营车辆 6158 辆,运营出租车 31939 辆。全年公交客运达 6.22 亿人次。进一步改善运营环境,年内更新车辆 800 余部,新建公交枢纽站3处。
  公用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 368 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 6.3 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 3.05 亿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 208 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 97% 。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77.2% ,比上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旧楼区环境改造治理取得突破, 65 处旧住宅区纳入物业管理。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 20 个,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六大工程进展顺利。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环境优美镇。开展了“百万市民环境大清整”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可吸入颗粒物均值较上年下降 3.6% 。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 264 天,占全年总天数的 72.3% 。烟尘控制区 60 个,烟尘控制面积 557.3 平方公里。
  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其中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声级为 55 分贝,与上年持平;道路交通噪音平均声级为 68.2 分贝,比上年下降 0.2 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 539.1 平方公里,覆盖率为 78% ,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水环境治理状况良好。加强了对于桥水库库区和引滦、引黄河道水质巡查和监测,引滦和引黄天津段总体水质较好,饮用水源地各月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 。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生态示范区6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5.33 万公顷。建成了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信息化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宽带城域网建设完成,光缆总长度达到 1.9 万千米,宽带无线微波已覆盖市区,核心交换能力达到 2000G ,城市出口带宽达到 21.2G 。天津电信通信枢纽工程、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提升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新闻浏览、视频点播、信息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络游戏等被广泛使用。
  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扩大。 2003 年全市 38 个委办局的248项审批项目实现了网上受理,受理范围占市级行政审批总数的 40% 。口岸信息平台、工商并联审批、企业信用、知识产权、民政管理、网上纳税、网上政府采购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城市管理、市场监督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 206 万户,比上年增加 56 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达到 1949 户,新增 631 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 18.9 万户,新增 16.9 万户。医保联网顺利起步,联网医院达到 101 家。以“校校通”、校园通和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今晚报呼叫中心和津工超市合作,开通了电话销售和网上销售服务。自来水远程抄表已在市内一些大型住宅区实现。网上房屋交易市场集中了 995 个楼盘、 879 个开发企业的信息。全市 13 家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卡 1823 万张,清算交易金额 6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倍。发放公务卡 1.6 万张。城市公共汽车一卡通进一步普及。

四、社 会 事 业

科  技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 1203 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59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11 项。全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4 项。全市累计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66 项,科技成果应用率 80% 以上。为神舟五号飞船提供了高效电源和导航设备。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6812 件,比上年增长 27.1%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 60.8% ,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 48.9% ,授权专利 2505 件。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32.3 万人。当年新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在津两院院士共计 28 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3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15 位。成功举办了“第三届 PECC 投资博览会暨 2003 中国(天津)计算机软件网络与通信产品展览会”和“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论坛”。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IC 设计与数字产品、动力电池等一批科技专项启动实施,生物技术、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华苑软件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90 家。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 7278 项,合同成交额 4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 。
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668.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5.3% ;技工贸总产值 561.97 亿元,增长 35% ;利润总额 25.73 亿元,增长 34% ;税金总额 28.84 亿元,增长 31.9% ;出口销售收入 13.63 亿美元,增长 30.3% 。

教  育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37 所,当年招生 8.6 万人,比上年增长 24.1% ,年末共有在校学生 24.5 万人,毕业4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 0.85 万人,比上年增长 29.4% ,在学研究生 2.1 万人,毕业研究生 0.33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当年招生 4.4 万人,比上年增长 9.2% ,在校学生 13.5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9% ,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在校初中学生 40.6 万人,毕业生 14 万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7万人,比上年增长 18.7% ,在校高中学生 18.3 万人,毕业生 4.5 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 93.1% 。小学当年招生 8.5 万人,在校学生 61 万人,毕业生 13.2 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20 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99.97% ,小学生升学率 98.97% 。全市各区县小学全部进入实施新课程的实验。
教育布局进一步得到有效调整。首批31所示范高中学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医大 “211” 工程和一批模范小学开工建设。

文  化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15 个,文化馆、科技馆 19 个,博物馆 16 个,公共图书馆 31 个。天津博物馆、泰达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 82386.51 万份,杂志 4609.72 万册,图书 6772.39 万册。全市现有广播节目7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100% ;市级电视节目7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9% ,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 180 万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第四届滨海艺术节、毛主席诗词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出了京剧《华子良》、芭蕾舞剧《精卫》、话剧《为你喝彩》等艺术精品。创作演出了《我们必胜》特别文艺节目和“我们携手同行”系列文艺节目。

卫  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2671 个,其中医院 500 个,卫生防疫机构 25 个,妇幼保健所(站) 11 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 4.27 万张,比上年增长 0.9% ,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 4.16 万张,增长 0.8% 。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6.1 万人,比上年增加 0.4 万人,其中医生 2.59 万人。每万人拥有医生 27.8 人,拥有医院床位 44.6 张。卫生资源调整进展顺利。改造了海河医院和一中心医院,完成传染病医院一期工程和人民医院主体工程。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出现非典疫情后,全市及时封锁疫点疫区,切断传染源,制定了各项防控措施,建成一批发热门诊和留观所,建立了非典医疗救治体系,仅用 28 天就控制了疫情。

体  育
  竞技体育硕果累累。我市运动员在全国高水平比赛中共获金牌 16 枚,银牌 13 枚,铜牌 19 枚;在亚洲三大赛中获得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2枚。在世界三大赛上获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1枚。天津女排获全国联赛和锦标赛冠军。网球、武术、女子佩剑、男子吊环等项目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亚洲男排锦标赛、国际室内田径邀请赛、丰田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等十多项国内外赛事。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开工建设。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在全市 18 个区县配建了 23 套全民健身工程,在 267 片居民小区配建了 364 处健身设施。在全市开展了“阳光健身活动”,举办了首届国际山野运动大会,创编了第一套市民广播体操。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 24547 人,全市低保对象 26.74 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 24.13 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了近6万人。各种福利院床位 16478 张,收养 10910 人。全市有救助站7个,全年救助 58857 人天。全市社区服务设施 1901 处,社区服务中心 102 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 74.3%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 1.06 亿元,筹集福利资金 0.39 亿元。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  口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 2003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1011.3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12 万人;年末户籍人口 926.00 万人,比上年增加 6.9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6.26 万人,比上年减少 1.65 万人,非农业人口 549.74 万人,增加 8.60 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7.14‰ ,比上年下降 0.35 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 6.04‰ ,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10‰ ,比上年下降 0.35 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与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 18628 元,比上年增长 14.8% 。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新口径计算) 10313 元,增长 10.5% ;农民人均纯收入 5861 元,增长 10.3% 。居民储蓄增量高于上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91.76 亿元,比年初增加 332.27 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 114.66 亿元。

居民消费
  城乡居民消费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7868 元,增长 9.4% 。其中居住、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三项支出分别增长了 17.5% 、 26.5% 和 11.7%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015 元,增长 8.5% ,其中居住、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 20.1% 和 10.8%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健康家电、现代通讯工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 49.6 部,空调器 90.9 台,移动电话 77.8 部,电脑 34.1 台,吸尘器 24.3 台,饮水机 31.3 台,淋浴热水器 82.7 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 110 台,洗衣机 90 台,空调器 32 台,影碟机 31 部,电脑7台。

居  住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继续改善。全年房屋拆迁总量突破 450 万平方米,综合整修旧楼区 324 片,近百万居民受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23.10 平方米,使用面积 17.46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0.8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4.44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0.1 平方米。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比较大;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还不够高,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商品及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过快苗头。

注:
1. 2003 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各地区GDP中文名称由“国内生产总值”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本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即为原“国内生产总值”。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及以上的其他各类型工业企业。
5.利用外资的相关指标口径与上年有所调整,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新口径与原口径相比,扣除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出售财物收入。

关闭窗口

新出音管[2004]207号



ISBN 7-89995-641-2/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