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天津市人均 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


  2003年是天津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年。全市各方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启动五大战略举措,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最好水平。投资拉动和工业推动作用突出,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出口、消费、利用外资全面发力,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同步提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胜利实现。
  2003年天津市生产总值完成2447.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增速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532元,折合3206美元,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全年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八大特点:
  特点之一:成功抵御非典冲击,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2003年,天津市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保持了全市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向上的好势头。分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14.9%,实现了高起步。二季度,突发的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由于市委、市政府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非典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全市经济运行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GDP增长率为12.6%,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三季度,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全市经济迅速恢复,GDP增长15.2%,四季度经济进一步攀升,GDP增长达到15.4%,创四个季度运行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天津市经济抵御风险、稳健运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完成增加值89.66亿元,增长6.1%。农业总产值完成193.44亿元,增长6.6%。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58%,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45.29亿元,增长18.0%,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4%。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136.24亿元,增长18.6%,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工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8.7%。
  第三产业是非典影响比较大的产业,在抗击非典中仍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1112.71亿元,增长11.8%,其中,交通邮电仓储业增加值增长12.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增长25.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7.6%,这三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非典疫情对第三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特点之二:工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049.61亿元,增长26.1%。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重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54.22亿元,增长28.7%,产值占全市工业的73%,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7.9个百分点。二是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形成多点支撑的新格局。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冶金、化工以及新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75.04亿元,增长2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2%。三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896.06亿元和1456.51亿元,分别增长30.3%和28.6%,增幅分别比上年加快2.5个和11个百分点。四是重点产品大幅增长。钢和成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65.95万吨和1031.47万吨,分别增长17.4%和42.6%;轿车产量达17.25万辆,增长82.7%;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3.69亿块,增长12.6%;移动电话机3139.72万部,增长10%;微波炉969.87万台,增长68.2%;空调器241.84万台,增长99%;显示器677.83万部,增长24.8%。五是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上年明显提高。
  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8.8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7.6,比上年提高14.5点。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实现利税总额401.35亿元,增长23.5%,其中实现利润237.62亿元,增长27.6%。
  特点之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扩张,全社会投资突破1000亿元
  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起步、高增长,累计完成1046.72亿元,增长29%,增幅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为1995来以来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居各行业之首,完成投资382.5亿元,增长23.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6.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完成投资263.67亿元,增长34.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2%。二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2.29亿元。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全面启动,全年完成投资50.4亿元;天钢东移、钢管公司二期、津蓟和丹拉高速公路、15万吨级航道一期及北大防波堤等24个重点项目竣工;津滨轻轨试通车;地铁一号线、丰田轿车二期、大沽化2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进展加快。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海河开发和路桥建设带动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11.39亿元,增长20.2%。四是中央和地方投资同步增长,民间投资增势迅猛。全年地方单位完成投资893.73亿元,增长31.9%;中央单位完成投资152.99亿元,增长14.5%。五大战略举措的全面推进吸引了大量民间投资,全年民间投资额达到314亿元,增长33.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五是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好于往年。全年资金到位1111.5亿元,增长33%,其中国内贷款311.2亿元,增长79.2%,自筹482.48亿元,增23.3%。
  特点之四: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
  居民消费经历了4、5月份的短期波动后迅速回升,消费支出并没有因为非典的影响而降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074.05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家居装修装饰、通信器材、文体用品、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升温,私人轿车和个人住房消费构成了消费升级的基本动力。据对天津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统计,2003年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1.1倍;家具类增长18.4%;汽车增长1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49.9%。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67.53元,同比增长9.4%,服务性消费增长迅速,其中居住、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三项支出增幅居前,分别增长了17.5%、26.5%和11.7%。
  海河综合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房屋的大规模拆迁。全年拆迁量突破450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占到了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0%以上。房地产市场呈现“价升销畅”的活跃局面,商品房销售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实现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786.5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98.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41.2%。
  特点之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滨海新区拉动作用显著
  天津口岸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年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461.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进口202.1亿美元,增长23.2%;出口259.57亿美元,增长28.9%。在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中,外省市的比重达到51.7%,北京、河北、山西进出口货值居前三位,分别占20.3%、10.7%和3.6%。
  外贸出口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43.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增幅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3年天津市外贸出口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工贸易出口仍占主体,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加快。全年加工贸易出口91.47亿美元,增长17.4%,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为63.6%。一般贸易出口48.36亿美元,增长35.1%,增幅比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二是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出口高于全市出口平均增幅。三资企业出口114.27亿美元,增长25.4%,占全市出口比重为79.5%;个体私营企业出口1.63亿美元,增长2.1倍。三是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91.8亿美元,增长24%,占全市出口比重为63.9%,机电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1亿美元,增长48%。四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平稳增长,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盟是天津市五个主要出口市场,分别增长8.9%~43.6%,合计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78.9%。
  利用外资保持较高增幅。全年累计新批三资企业941家,增长15.3%;合同外资金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制造业招商引资占主导地位,合同外资额21.54亿美元,增长94.7%,占全部合同外资额的61.3%。服务业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合同外资额13.28亿美元,增长48.6%。来自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外资额分别增长1~4.5倍。外商企业增资踊跃,全市增资企业达到382家,增资总额10.95亿美元,其中外方增资额9.23亿美元。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滨海新区已成为全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积聚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完成999.75亿元,增长20.4%。实现工业总产值2133.21亿元,增长30.3%;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08亿元,增长65.2%;外贸出口89.38亿美元,增长24.1%,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2.2%;合同外资金额24.52亿美元,增长58.5%,占全市合同外资额的69.8%。天津港的发展尤为迅速,港口吞吐量达到1.62亿吨,增长25.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01.5万标准箱,增长25.2%。
  特点之六:财政收入增幅超过20%,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明显加大
  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4.53亿元,增长24.8%,增幅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均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金融运行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存款大量增加,全市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突破1000亿元。截止2003年末,全市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36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9%,净增额为1003.77亿元,同比多增503.7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825.32亿元,比年初增加338.94亿元,同比多增137.55亿元。二是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791.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1%,净增额为920.31亿元,同比多增537.6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573.93亿元,同比多增398.1亿元。三是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加快,年末余额达到261.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9%。四是金融保险业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全年增加值增幅达到25.5%,创近6年来最高水平,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特点之七: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成为新增长点
  结合天津市五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一批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日趋活跃,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
  截止2003年末,全市私营个体户数达到24.78万户,比年初增加1.44万户;从业人员92.09万人,比年初增加15.14万人;期末注册资金969.4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亿元,增长70.5%;全年完成销售及营业收入680.82亿元,增长41.6%,其中私营企业增长65.2%;实现税收34.97亿元,增长41.4%,其中私营企业增长57.4%。
  中小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70.16亿元,增长36.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2%。
  特点之八: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
  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首次实现新增就业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就业的进一步扩大,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等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350.6亿元,增长14.6%,人均劳动报酬18511元,增长14.6%,其中企业单位人均劳动报酬增长16.0%。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了预期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新口径计算)达到10312.91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5861元,增长10.3%。
  2003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非典疫情冲击、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天津市经济取得显著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03年天津市经济增长提速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多年奋斗积聚的能量不断释放。“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提前全面实现,不仅使天津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而且也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后劲,为新阶段天津市经济继续在快车道上运行提供了动力。二是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二季度受非典疫情的冲击,天津市经济发展受到局部影响,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果断采取措施,并对受非典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以扶持,确保了全市经济迅速回升。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逐步增强,微观经济景气度明显改善。据对全市8大行业的企业景气调查显示,2003年天津市企业产品订货、劳动力需求、流动资金等指标景气指数均为近年最好水平。四是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明显改善。2003年我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发展普遍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达到近年最高水平。同时美、日、欧世界三大经济体均呈现复苏势头,为天津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五是“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黄  瑛)

关闭窗口

新出音管[2004]207号



ISBN 7-89995-641-2/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