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天津工业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重工业比重上升到73%,九家集团进入产值百亿元行列,成品钢材产量超过1000万吨,原油超过1300万吨,手机超过3100万部,汽车产量达17.2万辆,六大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在高平台上实现高增长,创历史年度最好水平
2003年,天津工业生产始终处于较高运行平台之上。一季度高开高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2%;二季度受“非典”影响,增势有所减缓,但没有改变快速增长的基本运行趋势,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长20.2%;全年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12月份完成100.5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全年总产值总量突破4000亿元,完成4049.61亿元,同比增长26.1%。工业生产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重工业发展提速,重点产品生产迈上新台阶
2003年以来,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天津工业结构重化工日趋明显,重工业生产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全年全市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954.22亿元,生产增速高达28.7%,高于轻工业生产7.9个百分点,也高于上年同期2.7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占7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拉动整个工业生产增长达19.4个百分点。重工业的产销衔接情况也比较好,全年产销率达99.4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5个百分点。
2003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形势良好,重点产品生产迈上新台阶。从能源类产品看,生产原油1316.3万吨,发电量320.0亿千瓦小时;从主要原材料产品看,生产乙烯23万吨、聚脂31.9万吨、生铁342.6万吨、钢565.9万吨、成品钢材1031.5万吨,水泥449.3万吨。另外,汽车生产17.2万辆,手机3139.7万部,彩色显像管、显示器、工业锅炉、摩托车、内燃机、微波炉、空调、吸尘器等产品生产规模及增速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大型集团地位突出,优势产业作用明显
2003年,电子仪表工业公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公司、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市大港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渤海化工集团公司、冶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市钢管公司九家集团公司实现总产值均超百亿元,合计完成总产值1757.02亿元,年平均增速达28.0%,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3.4%。其中电子仪表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分别完成产值总量达400亿元左右,两者产值合计约全市工业的20%左右,影响举足轻重。
被列入五大战略举措之一加快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生物技术及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了高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75.04亿元,同比增长2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8.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9.2%,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四)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中小企业增长加快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生产增势强劲,完成总产值1896.06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7.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7.5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117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145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私营工业完成总产值232.51亿元,同比增长41.2%,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由上年的4.0%提高到5.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中小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总产值1670.16亿元,同比增长36.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
(五)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3年,天津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产销率达98.88%,使工业产品库存在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提下总体仍保持较低水平。年末产成品资金占用183.84亿元,同比上升2.0%,明显低于同时期生产和销售的增长速度。
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7.81,比上年提高2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9.89%,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32万元/人,同比增长33.7%。全年累计实现利税总额40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实现利润总额237.62亿元,增长27.6%,实现税金总额163.73亿元,增长17.9%。在全市利润总额中,盈利企业盈利额290.02亿元,增长17.6%,亏损企业亏损额52.40亿元,下降13.2%。
二、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嫁改调”聚集的能量正在释放。8年“嫁改调”,天津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的创新之路。1994-2002年,全市工业累计嫁接改造国有老工业项目1220项,利用外资73.87亿美元。通过嫁接改造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到位,使天津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巩固,为天津更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良好的外部环境拉动了冶金等行业的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势不减。冶金市场,特别是黑色冶金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产品价格也达到历史少有的高水平,全年全市黑色冶金出厂价格指数达122.6,使钢铁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3年,全市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完成总产值430.14亿元,增长42.9%,冶金集团、天铁集团、钢管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1.5%、38.0%、41.1%,分别比上年提高17.3、20、11.2个百分点,以上三个集团全年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净增5.53亿元、4.33亿元和0.68亿元。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拉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汽车、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3年,受汽车市场的强力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作用最突出的行业之一。全行业全年完成总产值3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全市第2位;全年该行业实现利润21.42亿元,比上年(亏损11.5亿元)减亏增利32.92亿元。此外,在住房消费的带动下,建材、建筑装修装饰产品也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新项目发挥作用明显。三星手机、威驰轿车、LG家电、天钢扩能、PVC扩能、天安股份大输液等200余个技改和利用外资项目,全年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占全市净增产值的比重超过40%。电子仪表、汽车等总公司分别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5和3.5个百分点。这些新增长点的形成改变了过去依靠少数大企业拉动的局面,表明天津工业的结构趋于合理,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