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天津农村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中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 “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继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拓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努力克服 “非典”疫情不利影响,全市农业经济继续在高水平基础上保持稳步发展。
一、农业经济效益增速加快,结构调整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200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44亿元, 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6.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9.6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0.4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畜牧水产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棉、油、菜、果、花等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83.0%,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对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粮食继续调减,棉花生产大幅增长,蔬菜保持稳步发展
全市粮食总产量119.29万吨,比上年减产13.4%,其中:夏粮产量35.91万吨,减产18.6%,秋粮产量83.38万吨,减产11.0%。粮食产量继续调减主要是播种面积大幅减少所致。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7.17万亩, 比上年减播79.71万亩, 减少17.1%。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17.42万亩,减播26.43万亩,减少18.4%;秋粮播种面积269.76万亩,减播53.27万亩,减少16.5%。粮田面积减播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各区县继续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粮食作物面积因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主动调减了47万多亩, 约占退粮面积的60%左右;另一方面是受干旱气候影响, 播种期土壤缺墒严重,使粮田被动减播约计32万亩。
2003年,各区县在主动调减粮田面积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特别是棉花作物受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拉动,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105.90万亩, 比上年增播38.68万亩,增长57.5%;棉花总产量达9.47万吨,比上年增长51.8%,双创历史最高水平。
蔬菜生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菜农努力克服干旱气候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扩大保护地种植面积,增加反季节蔬菜种植等有效措施,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总量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201.95万亩,比上年增长4.9%,蔬菜总产量达602.78万吨, 同比增长3.2%。
(二) 林业生产继续向生态公益林方向发展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防风制沙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县区着力推进城镇、村庄和通道绿化建设,扩大封山育林面积。2003年,全市年末实有林地面积由上年的262.88万亩提高到273.21万亩,增长3.9%。其中,用材林和封山育林面积分别达4.7万亩和19.02万亩,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8.8%;年末实有育苗面积11.85万亩,同比增长29.5%,林业生产加速发展开始起步。
(三) 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对全市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生猪生产形势继续好转,草食牲畜和家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自2003年年初,天津生猪价格逐步止跌回升, 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不断攀升。由于养猪效益的逐步回升,加之各级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扶植力度, 农民养猪积极性普遍提高。全年生猪出栏412.94万头, 同比增长14.0%。同时,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家禽养殖业生产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牛、羊和家禽的出栏量分别达到32.82万头、142.45万只和9441.8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了17.5%、14.2%和18.0%。
蛋鸡生产基本稳定。2003年天津蛋鸡生产受价格持续低迷影响,饲养量有所下降。但蛋鸡生产者经过近年鸡蛋价格的几次波动后从心理承受能力到经营方式都已基本适应,做为取得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渠道,绝大部分生产者仍能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蛋鸡生产基本维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全市禽蛋产量为24.25万吨, 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蛋鸡存栏为1741.08万只,比上年增长了1.6%。
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为52.4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其中猪肉产量30.56万吨,增长17.1%;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41万吨和3.1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8%和10.0%;禽肉产量12.81万吨,增长17.7%;牛奶产量43.23万吨,增长28.7%。
畜牧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广大生产者面对2003年畜禽市场价格逐渐回升的势头,及时调整生产规模。通过引进优新品种,加强生产管理,并采用自繁自育自配饲料等低投入、高产出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产出量不断增加。农民出售一头生猪大约盈利150元左右,出售一头肥羊可盈利60元左右。良好的生产效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补栏热情较为高涨。 据统计, 全市年末猪、牛、羊存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7%、15.1%和13.6%。二是各级政府积极加强结构调整的工作力度,通过狠抓畜禽生产的基地建设,使畜禽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各级畜牧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投放小额贴息贷款等政策,调动饲养者的积极性,有利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畜牧业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形成和发展壮大。
200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7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4.3个百分点。
(四)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
2003年以来,天津的渔业生产者和各级管理部门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近海捕捞资源不断匮乏的现状,及时调整内部结构,努力克服干旱气候影响,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9.83万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海水产品5.09万吨,减少3.7%;淡水产品24.74万吨, 增长6.3%。
二、农产品生产价格继续上升
2003年,天津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一路攀升,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04.4(以上年同期为100,下同),同比上升4.4%。
(一) 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涨势强劲
2003年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1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3个百分点,成为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小麦平均生产价格为1.05元/公斤,同比上升1.9%;玉米、稻谷生产价格分别为0.99元/公斤和1.34元/公斤,同比分别上升7.2%和6.2%;豆类作物平均生产价格为2.36元/公斤,同比上升9.1%。棉花价格大幅攀升,价格指数高达128.8;蔬菜价格继续提高,全年蔬菜综合平均生产价格为0.92元/公斤,比上年上涨了13.3%。
(二) 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有升有降,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3年,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3.3,呈现稳步上扬态势。分主要品种看,生猪价格每公斤达到6.49元,比上年同期上涨7.7%。鸡蛋价格扭转连年低价徘徊的局面,全年平均价格比上年上升了1.6%。牛羊肉和牛奶的市场需求平稳,价格稳定。家禽价格由于生产量的持续扩大,生产价格同比下降3.6%。
(三)
渔业产品价格继续回落,全年水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7.3%,其中淡水鱼类价格下降7.5%。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带动能力加强。全市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经工商注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6个,比上年增长11%;共带动农户34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5.7%,比上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67.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0%。
二是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契约,发展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制经营,促进了利益联结形式逐步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的方向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全市有合同契约关系的农户达25万户,占进入产业化体系农户数的37.2%,比上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三是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农业设施园区达99个,面积41万亩;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500多个,养殖业设施化程度较上年提高10多个百分点。
四是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生猪、黄瓜、韭菜、鲜奶等50%的重点农产品基本实现了依标生产。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禽基地、牛奶基地和水产基地已分别达到366个、62个、68个和34个,无公害饲料生产企业达到了35家。全市有72个品牌、200个产品获得农业名牌产品称号。
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对种粮农民的支持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抓住机遇,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天津粮食生产的特色和优势,从根本上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要引导农民加强越冬作物特别是小麦的田间管理,加快弱苗的转化,做好春耕备播工作,密切注意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力争夏粮取得好的收成,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要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是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围绕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尽快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