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天津紧密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组织工作力度。虽然遭遇非典疫情冲击,但全市投资实现了开局高起步、发展高速度,全年完成投资突破千亿大关,增幅创1995年以来新高。不仅为“三步走”开局之年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第二步目标的实施夯实了基础。
2003年,全市投资总体呈现高开高走,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主要特点为:
一、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投资进度不断提前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49.2%的高增长起步,上半年增长44.5%,前三季度增长48.7%,全年投资增幅达到29%,增幅创出自1995年以来新高。特别是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连续11个月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城乡集、个体投资一季度增长4.7%,二季度增长15.6%,三季度增长19.5%,全年增长14.1%,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同时,全市各方面对投资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力度不断加大。其中:海河开发基础设施、地铁一号线、津滨轻轨等市重点项目坚持冬季施工,节假日不停工,带动全市投资整体进度不断提前。“非典”出现以后,各单位更是把加大投资力度作为落实中央和市委要求,夺取防治“非典”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的重要措施,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全年四个季度完成投资的比例由2000年的1:2:2:5调整为2003年的1:3:3:3,投资进度大幅度提前。
二、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工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2003年,天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亿元,同比增长75.7%;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16.6亿元,同比增长22.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15.1亿元,同比增长34.9%。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末的0.1:35.5:64.4调整为本年末的0.2:33.9:65.9,三产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文教卫生和城建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42.2%、34.7%、83%、75.4%。
在地铁、轻轨、港口、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88.3亿元,增长4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同时,天津继续加大老企业改造力度,加快工业东移步伐,随着六大支柱产业和十二大产品制造基地建设进展加快,新一轮嫁改调全面启动,全年工业投入达到306.7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工业技改投资138.8亿元,增长25.4%,增幅超过全部工业1.7个百分点。
三、中央和地方投资共同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中央在津单位投资摆脱了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在中海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完成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带动下,出现了强劲的反弹态势,增幅达到14.5%。地方投资受到海河综合开发、工业战略东移及区县投资增长较多的拉动,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投资780.9亿元,增长34.4%,增幅同比提高1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83.6%,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2003年,天津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4个,计划投资342.4亿元,占全市总规模的34%。这些项目安排早、启动快,进展好,完成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有效拉动了全市投资的强劲增长。截止年底,64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3.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26.3亿元。其中:天钢东移、钢管公司二套轧机改造、津蓟和丹拉高速公路天津南段、市内道路及卡口改造、示范高中校、滨江金耀广场等24个项目已建成交付使用,其余大部分项目也基本达到进度要求。
四、拆迁带火楼市,房地产市场繁荣活跃
2003年是继大规模危陋平房改造之后旧房拆迁量最多的一年,全年房屋拆迁总量突破450万平方米,强力拉动了对商品房和二手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同时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贷款买房、卖旧买新已成为市场购房的主流,促进了住房梯次结构的形成,为天津房地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受海河综合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强力拉动,天津2003年房地产投资完成211.4亿元,现房销售78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2%和39.5%,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1.2个和34.6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开发规模扩大,先导指标增长。全年土地购置面积增长87.4%,土地开发面积增长29.7%,预示房地产开发后劲较强。(2)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空置面积下降。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22.1%,现房销售面积增长39.5%,表明目前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总体保持平衡;同时全年商品房空置面积比上年下降了141.6万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减少了49.5万平方米,降幅分别为29.2%和36.3%。(3)各种用途房屋全面旺销,带动价格上涨。由于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鼓励大型公建开发的优惠政策继续推行,全年住宅、办公楼、公建项目出现了全面旺销的良好势头,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9%、1.3倍和1.7倍;受需求的强力拉动,现房销售价格平均每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上涨84元。
五、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企业自主投资机制初步形成
2003年全市各方面多渠道筹划建设资金,靠扩大招商引资、经营城市、资本运作、吸引民间资金等多种手段,使建设资金到位率大幅度提高,有力促进了投资的增长。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规范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办法,确保了土地出让收益;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按照市场化方式,公开招投标拍卖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全年累计到位建设资金1111.5亿元,同比增长33%,资金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明显下降,由2002年的2.4%下降到2003年的1.3%;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由2002年的80.8%上升到2003年的85.7%。说明影响投资增长的动力机制中,政策性因素在不断减弱,市场机制因素在不断提高,投资自主增长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天津的投资增长格局,已经开始由政策推动为主导向市场推动为主的方向转变。
六、民间投资总量进一步攀升,增幅超过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
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整体扩张和一系列积极扶持、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的落实,加之民间资本的积累和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天津包括集体投资、私营投资和个体投资在内的民间投资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促进天津投资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33.8%,超过全社会平均增幅4.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0%,比2002年提高1.1个百分点。若加上外商投资,二者投资总量将占到全社会投资的半壁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