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奋进的天津旅游业


  2003年是天津旅游业经受“非典”严峻考验、奋力实现恢复和振兴的一年。全市旅游业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在困境中开拓创新。2003年全年国际旅游接待的主要指标接近2002年历史最好水平,国内旅游快速全面地恢复和振兴,为天津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天津市“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做出了贡献。

  一、积极做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恢复工作,国际旅游人数接近2002年水平

  2003年四月下旬。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天津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了挽回“非典”疫情给天津市旅游业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天津市旅游管理部门在“非典”疫情过后,组织区县旅游部门、旅游企业赴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和我国香港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巡回促销活动。由于天津市对外旅游宣传促销的及时到位,使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接待人数提前两年恢复到2002年水平,全年天津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达48.90万人次,同比下降3.4%,接待人数已接近2002年水平。其中,外国人为45.61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93.3%;港澳台同胞3.29万人次。

  二、国内旅游快速恢复,且发展势头强劲

  在“非典”疫情解除后,天津市旅游部门积极组织自救,以中国国际旅行社组织了由医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家乡游活动迈出第一步开始,由于措施得力,天津市国内旅游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实现了恢复和振兴。2003年全年,天津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75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收入395.02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天津市接待外埠一日游游客人数为903.15万人次,同比下降1.4%;主要是天津市接待北京市民到天津一日游的游客下降幅度较大,全年接待北京市民到天津一日游的游客人数为312.28万人次,同比下降23.9%,主要是京津两地受“非典”疫情影响的时间较长所致,从“非典”疫情解除后的天津市旅游市场看,天津仍然是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

  三、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旅游环境大大改善

  2003年以来,特别是“非典”时期,天津市各旅游行业各部门苦练内功,不断夯实基础,提高服务质量,抵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天津市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也明显增强,截止2003年底,已经拥有星级宾馆85座,客房1.16万间,床位2.04万张;国际、国内旅行社达23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家;国家A级景区景点14家。
  具有天津近代史文化底蕴和天津特色的旅游项目已初步形成,滨海、蓟县、西青和市区四大旅游圈已确立。以轻轨风景线、“基辅”号航母、海河外滩公园、泰达新貌等为主构成的滨海风情游,津蓟绿色通道、盘山新景观、农家乐生态游为主构成的蓟县山野游,杨柳青古镇风情街、热带植物观光园、峰山药王庙等为主构的西青古镇民俗游,绚丽多姿,名街、名河、名馆、名园和灯光夜景等构成的市区都市观光游,这些都成为2003年天津市旅游的突出亮点。
  到2003年底天津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第一,完善了市内三环十七射道路体系;开通了天津至汉城、大阪、名古屋、明斯克、基辅国际航线,目前已与国内30多个城市(包括香港)通航;天津至神户、仁川海上客运通航;津蓟、津承等旅游专线列车和京津、京塘快速列车运营,使本市初步形成了陆、海、空立体的交通网络。第二,拥有发达的邮电通讯系统。到2003年末全市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已达到6477.1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已达402.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515万门,可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电话。第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治安始终保持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旅游环境的明显改善为今后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张  辉)

关闭窗口

新出音管[2004]207号



ISBN 7-89995-641-2/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