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的社会事业


  2003年,随着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实力再创新高。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03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11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46项,其中获二等奖以上77项,占获奖总数的31.3%,获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研发投入有所增加。独立自然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1520项,比上年增长3.3%,其中研发项目达到685项,增长9.4%;科技人员投入4746人,经费投入4.39亿元,分别增长10.1%和21.8%,其中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分别增长15.3%和24.7%。
  国家重点项目投入提高。2003年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开展各类课题研究4645项,增加523项,增长12.7%。科技人员投入4730人,增长2.5%。科技经费投入5.20亿元,增长17.1%。其中国家“863”项目达到75项,增长1.3倍;人员投入 84人,增长44.8%;经费投入0.09亿元,增长6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450项,增长13.1%;人员投入448人,增长21.1%;经费投入0.35亿元,增长13.3%。
  企业科技投入和产出均有新突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在因素逐步得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2.65万人,比上年增长14.2%。科技经费投入42.68亿元,增加13.51亿元,增长46.3%。其中研发经费17.12亿元,增长13.6 %。企业已逐渐成为天津市研发活动的投资主体。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52.53亿元,增加148.68亿元,增长21.1%。新产品利润33.18亿元,增长7.2%。专利申请2516件,增加1244件,增长近一倍。
  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3年年底,园区企业达到4700家,增长4.4%。技工贸总产值561.96亿元,增长34.9%。技工贸总收入668.94亿元,增长34.2%。利润总额25.73亿元,增长8.6%。出口创汇总额13.63亿元,增长5.7%。 
  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三项专利申请和批准量大幅增长。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与国际的逐渐接轨,天津市企事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三项专利的申请及批准量逐年递增,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再度上涨,达到6812件,增长27.2%,其中发明专利达到3328件,增长61.0%。企业专利意识在逐年提高,在职务发明中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2791件,占职务发明数的80.8%,创天津历史最高,居全国前列;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7278项,增长5.7%。技术合同成交额42.00亿元,增长15.6%。其中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349项,增长43.1%,占技术合同总数的32.3%。成交额27.86亿元,增长69.2%,占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三分之二之多。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截止2003年末,天津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4.5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4.5 %,当年毕业生4.02万人,增长47.4 %。硕士以上学历教育步伐加快,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分别为4304人和16353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3.0%和31.6%,当年毕业博士和硕士生分别为585人和2667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3.47万人,当年招生4.41万人,比上年增长7.9%。为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积极探索5年制高职教学改革,确定16所中职学校和10所高职学院进行“三、二分段”改革试验,2000人的招生计划全部完成。2003年高职学生所占比重提高到3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 664所,普通初中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分别为43.25万人和13.93万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6.99万人,比上年增长18.7%,高中在校生18.25万人,毕业生4.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5.6%和8.4%;高中阶段入学率93.1%。全市共有小学1136所,当年招生8.5万人,在校学生58.54万人,毕业生13.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96万人,入园率达88.2%,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7%,小学生升学率达98.97%。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在全市铺开,提前两年率先实现了国家确定的改革目标。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成绩显著。首批31所示范高中学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均占地面积达80亩,建筑面积由改造前的56万平米,提高到115万平米。招生规模达到1.47万人,全市高中阶段新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比例已经达到65%以上。此外,一批模范小学也已开工建设。"再建几所南开、耀华式的学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的战略部署,已经如期实现。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成绩斐然。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科技馆19个,博物馆16个,公共图书馆31个。天津博物馆、泰达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第四届滨海艺术节、毛主席诗词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出了京剧《华子良》、芭蕾舞剧《精卫》、话剧《为你喝彩》等艺术精品。创作演出了《我们必胜》特别文艺节目和"我们携手同行"系列文艺节目。一大批优秀剧目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国家电影华表奖、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比赛) 优秀剧目奖和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最高奖“金狮奖”。现代京剧《华子良》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之后,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在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评选中,天津市取得3金、3银、5铜的好成绩,并有15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获优秀奖。
  新闻出版业双效俱佳,成果丰硕。近年来,天津市新闻出版工作努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把好喉舌关,创造出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作品,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评选工作中,有两种图书获提名奖,有13种图书分获单项奖;百花出版社的《小说月报》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截止2003年底,全市共有图书出版单位13家、音像出版单位5家、电子出版单位2家和2家光盘复制单位;拥有对外公开发行的期刊245种、报纸45种。全市共出版各类报纸82386.51万份,杂志4609.72万册,图书6772.39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事业协调发展,迅猛前进。2003年,天津市广播电视事业积极发挥集团优势,努力树立新标准、制定新目标、展现新面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争创一流,使天津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广播电视共荣,无线有线同兴,网站网络并举,"声屏报"协调发展的格局。2003年全市现有广播节目7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为148.32小时,较2002年的130.07小时增18.25小时,增长14.0%。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市级电视节目7套,较去年增加1套科技频道。平均每周播出时间为863.33小时,同比增加143.51小时,增长20.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80万户。全年发行广播电视报1026万份,生产录音、录像磁带和光盘共计8万盘。广播电视事业已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71个,其中医院500个,卫生防疫机构25个,妇幼保健所(站)1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27万张,比上年增长0.9%,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4.16万张,增长0.8%。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1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其中医生2.59万人。每万人拥有医生27.8人,拥有医院床位44.6张。卫生资源调整进展顺利。改造了海河医院和一中心医院,完成传染病医院一期工程和人民医院主体工程。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出现非典疫情后,全市及时封锁疫点疫区,切断传染源,制定了各项防控措施,建成一批发热门诊和留观所,建立了非典医疗救治体系,使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硕果累累。截止2003年底,天津市运动员在全国高水平比赛中共获金牌16枚,银牌13枚,铜牌19枚;在亚洲三大赛中获得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2枚。在世界三大赛上获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1枚。天津女排获全国联赛和锦标赛冠军。网球、武术、女子佩剑、男子吊环等项目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亚洲男排锦标赛、国际室内田径邀请赛、丰田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等十多项国内外赛事。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开工建设。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方兴未艾。2003年,天津市群众体育继续坚持以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继续加大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的力度,完成了第六批全民健身工程的配建工作和旧楼区配建体育健身设施工作。在全市18个区县配建了23套全民健身工程,完善了部分健身广场,修建了大批体育彩票健身中心,在267片居民小区配建了364处健身设施。在全市开展了“阳光健身活动”,举办了首届国际山野运动大会。创编了第一套市民广播体操,成为全国创立省市广播体操的第一个省市。
“非典”期间,在全国率先提出“积极锻炼,决战非典”的口号,积极组织市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倡导和推广“户外分散、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科学安全”的健身方式,使抗击“非典”由被动防御进入到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转移,为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截止2003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20个,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六大工程进展顺利。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环境优美镇。开展了“百万市民环境大清整”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2003年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均值较上年下降3.6%。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26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2.3%。烟尘控制区60个,烟尘控制面积557.3平方公里。
  饮用水源水质基本保持良好。加强了对于桥水库库区和引滦、引黄河道水质巡查和监测,引滦和引黄天津段总体水质较好,饮用水源地各月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3年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声级为55分贝,与上年持平;道路交通噪音平均声级为68.2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539.1平方公里,覆盖率为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3年底,全市共有生态示范区6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5.33万公顷。建成了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蓟县国家地质公园;西青、汉沽、武清区被国家批准列为第八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宝坻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已通过市级预验收,并具备国家验收条件;宁河、大港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郭 秀 兰   穆  菁)

关闭窗口

新出音管[2004]207号



ISBN 7-89995-641-2/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