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

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4年是全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第一年,滨海新区按照市委提出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区域优势和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力、凝聚力和带动力增强,全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环境质量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经济和各项事业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250.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4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2.80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36亿元,增长15.2%。其中第二产业对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增长势头强劲 

  
新区工业生产克服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工业产值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0.75亿元,增长42.1%,比上年加快11.8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一是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大。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五大行业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七成,增幅均在20%左右。二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拉动力增强。全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18.26亿元,增长46.7%,拉动新区工业增长28.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三是国内和国际需求增加。全年实现销售产值3034.38亿元,产销率达100.1%;出口交货值实现1008.89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3.2%。四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72.09亿元,增长37.2%;实现利润279.94亿元,增长1.3倍。

三、出口和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新区抓住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全年出口突破百亿大关,累计完成出口136.99亿美元,增长53.3%,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5.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新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规模,提高引资质量。全年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37.62亿美元,增长53.4%,占全市的比重为67.3%。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7.44亿美元,增长43.5%,占全市的比重为70.6%。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大项目占比重大,新区全年新批三资企业477家,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1家,占全市大项目的62.8%。二是主导行业投资增多,其中中芯国际、飞思卡尔、艾达变速器、丰田一汽模具等项目投资加速了新区主导行业的发展。
  区域合作加强,内联引资见成效。新签内联协议合同719个,比上年增长42.9%,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76.6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额52.71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1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 

  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工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增速为21.8%,比上年回落43.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3亿元,增长54.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5.47亿元,增长49.1%;第三产业成投资247.67亿元,下降1.3%。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占主体,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累计拨入贷入资金467.53亿元,其中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占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6.5和7.3个百分点。
  全年基础设施投资157.17亿元,比上年增加投资34.6亿元。其中,天津港扩建工程完成投资29.54亿元,同比增长37.9%;北大防波堤等工程投资均超过年度计划投资,完成年计划的127.6%;滨海快速轨道续建全年累计投资16.09亿元。

五、港口、物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4年,天津港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0619万吨,同比增长27.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1.5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5%。主要特点:一是煤炭、金属矿石、石油、集装箱四大货类吞吐量稳定增长;二是全年新增10条集装箱航线,到港10万吨级以上船舶69艘,比上年增加50艘;三是货物吞吐量中外贸流向亚洲的货物吞吐量居第一,内贸流向广东的货物吞吐量居内贸之首;四是港口建设加大,全年完成投资29.54亿元,增长37.9%。
  保税区全年实现进出区货物总值13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2%,其中进口汽车是拉动物流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叶水福物流、丰田通商等一批知名跨国物流企业建立了区域物流中心,使保税区逐步形成电子、钢材、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多种产品的分拨配送中心。港区联动获得国务院批准,保税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启动,实施港口与保税区的联动发展,对于天津进一步增强国际港口大都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功能,推进建设面向东北亚,辐射“三北”的国际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更好地服务环渤海地区乃至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金融业稳健运行。截止年末,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63.68亿元,比年初增加197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515.83亿元,比年初增加123.55亿元;储蓄存款余额340.27亿元,比年初增加50.4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99.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1.99亿元。滨海金融服务区已正式投入使用,兴业银行、大地财险等金融机构相继进入开发区,截止到2004年末,全区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0家。
  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强。洋货市场、外滩公园、北塘渔村、海滨浴场、大沽炮台、“基辅”号航母、东方公主号邮轮、蔡家堡海鲜街、蛏头沽渔村等诸多景点交相辉映,成为天津市旅游的新亮点。其中塘沽和汉沽两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35.6万人次,创出有史以来旅游最高纪录。新区还成功举办了天津国际汽车展、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国际物流协会第七届年会等大型会展活动。
2004年,新区在新一轮开发建设中,区域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实现了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王 稳)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