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总量显著增加

职工收入快速提高


  200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增收措施,推动了全市就业总量显著增加,各类单位职工收入快速提高,呈现出就业总量、职工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就业总量显著增加 

(一)就业总量增加16.9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积极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再就业工作力度,收到明显效果。2004年全市就业总量已达到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6.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82.83万人,比上年下降0.4%;第二产业为223.89万人,增长2%;第三产业为221.06万人,增长6.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7:42.4:41.9。

(二)城镇单位中各类灵活用工快速增长
  
随着用工机制改革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各种灵活就业方式越来越被各类单位和个人所接受,单位聘用的外单位不在岗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临时用工不断增加。同时,纺织、服装加工、建筑以及电力施工等单位出于人工成本的考虑,大量使用外来人员,使得天津市城镇单位中各类其他从业人员(包括聘用的外单位不在岗人员、聘用的失业人员、聘用和使用的外来人员、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外籍人员等其他人员)迅速增长。截止2004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中其他从业人员21.4万人,同比增加5.3万人,增长32.9%,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1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三)新增社会公益性岗位就业3.7万人
  2004年,天津市通过政府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分别开发了公共卫生保洁、劳动保障协管、交通协管、旧楼区准物业管理等9类社会公益性岗位,安排下岗失业人员3.7万人实现再就业,扩大了就业容量,缓解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

(四)城镇不在岗职工大量减少
  
随着天津市各项就业措施的贯彻落实,不在岗职工人数迅速减少。截止2004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不在岗职工36.9万人,同比减少3.9万人,减少9.6%,其中“4050”人员同比减少11.4%,总量下降到7.5万人。与此同时,由于政府通过多渠道引导扶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在城镇单位不在岗职工中,享受灵活就业保险补贴的人数明显增加,达到6.1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

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势强劲 

  2004年,天津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同步提高,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市城镇单位共发放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408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也创出十年来增幅最高水平。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突破两万元,达到21146元,同比增长14.2%。

(一)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加速增长
  2004年,天津市通过继续实行劳动报酬总额目标管理、将职工收入增长与经营者考核挂钩、政府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津贴等促进职工收入增长的各项措施,对国有经济单位发挥了较好的调控效果,促进了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到222.6亿元,比上年增加27.8亿元,增长14.3%,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较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集体经济为16.2亿元,增长4.7%。其他经济为169.2亿元,增长20.6%。国有经济对全市劳动报酬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48.4%,比上年提高了20.7个百分点。
  从人均劳动报酬看,国有经济单位达到22031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5元,同比增加3102元,增长16.4%,增幅为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之首,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集体经济为12545元,增长15.5%。其他经济单位中,股份有限公司人均劳动报酬仍保持全市最高水平,达到26038元,增长8.3%;外商投资企业为22042元,增长10%。

(二)增资政策促进事业机关单位职工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事业机关单位调整工作津贴的政策,促进了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显著提高。截止2004年底,全市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到100.5亿元,同比增加14.5亿元,增长16.8%,增幅较上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人均劳动报酬21964元,同比增加2929元,增长15.4%,增幅较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增资因素拉动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幅提高7.3个百分点,拉动人均劳动报酬增幅提高7.2个百分点。

(三)企业单位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2004年,全市企业单位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从业人员、人均水平、劳动报酬总额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截止2004年末,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加2.7万人,人均劳动报酬20891元,同比增加2544元,增长13.9%。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307.5亿元,同比增加42.9亿元,增长16.2%,增幅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提高0.3个百分点。对全市劳动报酬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8%。

(四)八个行业收入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全市,三个行业突破3万元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大行业看,8个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高于全市,涉及从业人员52.1万人,占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26.9%。其中增长最快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比上年增长了40.8%,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了33.7%,采掘业增长了18.5%。
  从人均劳动报酬水平看,11大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涉及从业人员84.8万人,占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3.7%。其中前三位的行业收入水平已突破3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高科技含量劳动和高附加值产品,使劳动报酬水平遥遥领先,位居20行业之首,达到3806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920元。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305元;位居第三位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1472元。
  收入水平偏低的行业和从业人员有所减少。人均劳动报酬在15000元以下的由2003年的4个行业11.8万人减少为2004年的2个行业8.1万人,减少了3.7万人。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13246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101元。
  行业间劳动报酬差距呈扩大趋势。水平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均劳动报酬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而最低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62%,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水平差距达到24965元,差距比上年又加大了3970元。


(杨 霞)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