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天津社会发展报告

 

2009年,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领域建设,在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宜居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项民心工程全面告捷,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继续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人口发展

2009年,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发展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的改善性扩张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1. 外来人口带动全市人口规模稳步扩大,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外来人口增势不减,依然是全市人口总量上扬的主要因素。截至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28.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1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65.99万人,增加41.9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7%,提高2.7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79.84万人,其中女性人口486.75万人,占49.7%;按户口性质分,非农业人口598.53万人,占61.1%;按地区分,中心六区391.54万人,占40%。滨海新区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年末滨海新区常住人口230.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29万人,占全市的18.7%,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外来人口109.84万人,增加27.02万人,占滨海新区常住人口的47.7%,提高6.9个百分点。

并举稳定低生育水平。2009年,天津市继续建立健全人口计生综合协调机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基层基础工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全年人口出生率8.3‰,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千分点。

 

 

 

2. 人口年龄结构持续改善,老龄化压力有所减轻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在壮大全市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常住人口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年末全市少年人口(0-14岁)137.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2%,下降0.1个百分点。龄人口(15-64岁)974.95万人,增加43.52万人;占全市比重79.4%,上升0.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5.77万人,增加4.19万人;占全市比重9.4%,下降0.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169.2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8%。

二、劳动就业

1. 就业促进机制成效明显,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09年,天津市坚持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实施“四补四降三缓协商”的帮扶措施;在培训促进就业方面,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政策,将享受培训补贴的对象扩大到所有劳动者,并建立“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的激励办法,定期发布培训补贴目录;在帮扶大学生就业方面,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条意见,建立就业见习基地860余家,见习2.1万人,启动名师带徒创业、基层项目就业、公益性岗位锻炼等三大计划;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四年规划纲要,各区县普遍建立创业服务机构和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各类创业园180余家。

全年新增就业40.23万人,增长5.8%,妥善安置10类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677.1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6%;比2005年末增加134.61万人,年均递增5.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2.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继续上升

截至2009年末,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5.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1.2%,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81.01万人,增长3.4%;占全市比重41.5%,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20.42万人,增长7.1%;占全市比重47.3%,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市的71.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促进全市扩大就业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人民生活

1. 各项增收政策发挥明显效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天津市及时出台了解决企业困难、稳定工作岗位、增加职工收入、减轻群众负担等一系列政策。继续实施18项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连续第五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补助制度,65万老年人按月领取生活补贴。自2008年开始,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大力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009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88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劳动报酬43937元,增长9.9%。从国民经济各行业看,金融业(人均74068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1632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67825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9022元)和采矿业(57508元)人均劳动报酬居前五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人均20992元)、住宿和餐饮业(21067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377元)、农林牧渔业(31834元)和批发零售业(32671元)居后五位。

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新突破。据抽样调查统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两万元,达到21402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其中工资性收入占61.1%,财产性收入占1.3%。加大政策性增资措施力度,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等政策性增资因素拉动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标准,增加种粮农民收入;通过开工建设一大批区县重大工业项目,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技能和竞争力。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75元,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4%,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8.1%。

2. 市场物价水平总体回落,居民消费支出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价格调控。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为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总体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从各月情况看,呈现上半年逐月回落、下半年逐月回升的态势,12月止跌回升,同比上涨1.8%。八大类商品和服务分类价格指数形成“三升五降”格局,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食品类上涨1.2%,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均有所下降。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居住类和服务项目价格下降以及上年基数较大,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水平再上新台阶。2009年,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801元,增长10.3%。其中商品性消费10915元,增长11.7%;服务性消费3886元,增长6.6%。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25.5%,占消费性支出的13.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跃升为第二大消费类别,仅次于食品支出比重。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36.5%,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26元,增长7.3%。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3%,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3.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下降0.4个百分点。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1.7辆,比上年末增加4辆;电脑80.3台,增加7.9台;移动电话190.4部,增加11.3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11辆,比上年末增加2辆;电脑23台,增加4台;移动电话162部,增加16部。

3. 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扩大,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切实改善

不断加快住房保障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形成了包括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在内的四项保障制度,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实行分层保障,多方式、多渠道满足了多层次的住房需求。2009年,天津市放宽了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提高了困难家庭租用租房和经济租赁房的补贴标准,增强了低收入家庭租房能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权责明确、规范运作、拆建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770万平方米,为1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向5万户低收入家庭发放租房补贴。加快对旧楼区的综合整修,12.3万居民受益。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48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6平方米1.19平方米

四、医疗卫生

1. 卫生资源调整进展顺利,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114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涉农区(县)级医院、中医院改扩建项目。海河医院改扩建项目、安定医院迁址新建项目投入使用,中心妇产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基本完工,总医院、南开医院和人民医院二期等工程抓紧施工。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6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764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6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19万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0.29万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6万人,其中执业及助理医师2.73万人,注册护士2.31万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3.49张、执业及助理医师2.27人,高于全国3.06张和1.65人的平均水平。

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项医药卫生改革措施惠及民生。一是实行全市药品网上集中采购,探索“两票制”管理,对12类社区常用药试行“带量采购”。二是在9个城区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改革,基本用药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三是实施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建立培训管理体系。四是启动“高级医师进社区”工程,建立大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双向互动机制。五是提高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服务项目。六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严密防控甲型H1N1流感取得成效。七是以建立合理补偿与绩效考核制度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八是成立全国第一个省市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患矛盾调处新机制,医疗纠纷总体数量和赔付金额同比下降近七成。九是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十是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为全市妇女儿童免费提供12项疾病筛查服务,110万人受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保持发达国家水平。2009年产妇死亡率9.6/10万,连续第四年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1‰,连续第四年控制在6‰以下;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91.44/10万,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远低于全国263.52/10万的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末,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65岁,位居全国第二,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

3. 落实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

根据国家下达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首剂补种、乳腺癌检查、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等任务。加大艾滋病、结核、病毒性肝炎及重点肠道、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力度,传染病防控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对127万14岁以下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8.24%,麻疹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92.76%。全面完成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任务,实现11种免疫规划疫苗预防12种传染病、对260万目标人群免费接种的目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防控持续推进,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全面达标。

五、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1. 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天津市已经形成了城镇职工、农籍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台港澳人员及外国人等四类从业人员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城镇和农村居民参加养老、医疗两项保险的制度体系,实现了从城镇到乡村、从职工到居民以及台港澳人员和外国人的全覆盖,为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建立和省级统筹,走在了全国前列。各类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年末享有各类医疗保障的人员达929.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3%;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444.06万人,增长1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401.53万人,增长6.6%;其中离退休人员136.53万人,增长5.6%。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39.22万人,增长2.9%。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92.2万人,增长6.3%。生育保险参保人员204.6万人,增长4.1%。

主要保险基金支出快速增长。2009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98.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支出98.99亿元,增长47.1%;累计结余38.98亿元,下降21.6%。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50.32亿元,增长4.6%;支出230.35亿元,增长17.8%;累计结余195.99亿元,增长11.3%。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7.05亿元,增长12.3%;支出14.93亿元,增长2.3倍;累计结余35.93亿元,增长6.7%。

 

 

 

 

2. 社会福利救济事业全面推进,低收入群体生活明显改善

福利事业社会化水平提高。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86家,其中社会办机构268家,占93.7%,比上年末提高2.3个百分点。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床位数达到2.5万张,在院收养人员1.7万人,其中社会办机构分别占83.2%和79.7%,同比分别提高8.5个和4.9个百分点。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41个,增加32个。

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调高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430元和230元,特困救助标准达到130元和65元。同时建立了自然增长和基本生活必须品价格与困难群众生活联动补助机制。全年社会救济总人数达到28.30万人,增长27.5%。城乡低保对象25.21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7.94万人,占71.2%。城乡临时救济3.05万人次,其中城市临时救济2.54万人次,占83.2%。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3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2.56亿元。

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机构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各类养老机构306所,拥有床位2.64万张,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4%和16.4%。出台了 《关于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年建设计划,对建设标准、运营要求和扶持政策等做了统一规范,推进建立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政府购买特困老人家政服务等社区养老新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初具规模,新(改、扩)建一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建有休息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文体活动室、老年课堂和配餐室,年末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拥有床位1487张。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工作,对于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特困救助和抚恤补助的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全部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根据补贴对象所需的照料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的补贴。出台了《天津市2009-2012年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划》,13处集居家与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大型老年社区陆续开工建设,标志着社会化养老进入新阶段。

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全年医疗救助总人数达到9.89万人,其中城市 (镇)医疗救助4.20万人,占42.4%。医疗救助支出大幅增加。全年医疗救助支出6478.9万元,增长58.9%;其中城镇医疗救助支出4736.4万元,占73.1%。人均医疗救助支出655元,增长63.3%。

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康复工作深入开展,年末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残疾人累计达13.75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6.5%。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各特教学校坚持贯彻“四免一补”政策,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4.42%。残疾人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城乡残疾人就业10.23万人,同比增长1.0%;其中城镇残疾人就业4.16万人,占40.7%。残疾人扶贫力度加大,全年享受减免照顾等优惠政策的贫困残疾人9377人,增长14.0%;社会帮扶物资折款及资金投入602.23万元,增长3.6倍。

慈善事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接受社会捐赠1.06亿元,建立爱心救助基金会,分设助、助学、助老、助困四个救助专项基金,重点帮扶低保边缘户、孤老、孤儿,以及家庭突遭变故、因病致贫等生活困难的低收入群体和驻津部队家庭困难的官兵。

六、公共管理和社会参与

1. 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行政效能显著提升。天津市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新组建10个机构,调整18个机构,共设置45个部门,大部门体制得到完善。组建了滨海新区行政区,为实施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集聚扫清了体制障碍。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模式,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充分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注入活力,建立起更有效的条块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通过下放权限、减少事项、联合审批,效率提高30%。强化了应急管理体制,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坚持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了政府督查工作,有力推动了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的落实。

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年末拥有律师事务所307个,执业律师2687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6%和13.7%。每万人口拥有执业律师2.19人,增长9.0%。年末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5674个,司法助理员568人。全年调解民间纠纷3.34万件,成功率达96.3%,有效缓解了诉讼案件的上升势头。

市民公证意识进一步增强。年末拥有公证机构21个,全年办理公证15.46万件,增长11.2%。其中国内公证8.25万件,占53.4%;涉外公证7.11万件,占46.0%;涉港澳台公证1014件。在国内公证中,民事公证4.81万件,占58.3%;经济公证3.44万件,占41.7%。

消费投诉总量下降。全年受理消费者投诉3219件,下降20.9%,解决率达99.5%,为消费者挽回损失361.3万元。受理投诉件数中,百货类、家用电子电器类和服务类位居前三位,分别占总数的35.0%、31.6%和18.4%。质量问题依然是投诉热点,占总数的77.3%,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形成新局面。当期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91万件,结案1.81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31.1%。劳动者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当期受理案件中,劳动者申诉案件达1.85万件,占总数的9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四方联动机制,案件处理效率大幅提高。在当期结案中,仲裁调解案件7213件,比上年增长55.4%,占总数的39.8%,首次超过仲裁裁决成为最主要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社会治安状况持续稳定。2009年,天津市以国庆安保为中心,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天津”建设,重点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严打整治、治安防控等方面工作,全年没有发生重大治安事件,被中央综治办评为2009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省(区、市),名次由2008年的第七名提升为第六名,在四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一。

2.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

民主政治发展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加强地方立法,增强监督实效,全年市人大新增议案立案3件、建议批评和意见100件,市政协新增提案立案118件。社会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年末拥有基层工会组织28352个,比上年末增长5.0%;工会会员达到383.25万人,增长4.2%,其中农民工106.75万人,占27.9%。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工会2068个,会员81.69万人,分别占7.3%和21.3%;集体企业工会1283个,会员19.52万人,分别占4.5%和5.1%;私营企业工会10852个,会员80.90万人,分别占38.3%和21.1%;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会2923个,会员50.06万人,分别占10.3%和13.1%。年末拥有各级妇联组织257个,全年培训下岗女工5.04万人,介绍下岗女工就业2.93万人,分别增长75.0%和12.6%;实施“春蕾计划”资助女童入学或返校1680人,增长8.2倍。

基层民主自治扎实推进。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完成换届选举,居民自治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直选比例进一步上升,实行直接选举的居委会占总数的72.1%,高于上届24.1个百分点。二是居委会成员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0.5%,高于上届9.1个百分点。三是社区管理体制有所创新,共有599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工作站,比上届增加320个,占社区总数的60.8%,面向全市招聘社工站成员并实行合同制管理。农村基层女干部配备率上升。在3609个已换届村中,村党支部或村委会配有女干部的3567个,占98.8%,高于上届50.8个百分点。

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继续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加大公益类民间组织扶持力度,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广泛吸纳农民、经纪人、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为会员,增强代表性,扩大影响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鼓励扶持城乡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在场所、经费等方面对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予以支持。

七、环境保护

1. 宜居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环境治理工作成效突出。2009年,天津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149项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其中88个重点工程已经竣工。以煤烟型污染、建筑工地扬尘和汽车尾气治理为重点,开展烟煤电厂、非电企业高效脱硫改造工作。以河道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河道水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1%,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全面展开。环保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年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境保护投入191.68亿元,增长15.0%。污染减排水平全国领先,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8.9%和10.7%,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良好。大气环境方面,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良好天数307天,占总监测天数的84.1%;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三项指标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跨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水环境方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第八年保持100%,中心城区景观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声环境方面,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保持在“好”和“较好”等级;新创建“安静居住小区”28个,累计达到211个。辐射环境方面,辐射环境水平保持在本底范围内。生态环境方面,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1个,生态示范区7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11万公顷;新创建文明生态村101个,累计达到810个。

 

1  2005-2009年天津市水、大气、声、生态环境情况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水 环 境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100

100

   近海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9.5

60

59.4

58.3

58.3

大气环境

 

 

 

 

 

   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

298

305

320

322

307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81.6

83.6

87.7

88.2

84.1

声 环 境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分贝)

68

67.7

67.7

67.8

67.7

   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分贝)

54.9

54.9

54.7

54.6

54.7

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

8

8

8

8

8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

16.3

16.28

16.28

15.42

9.11

 

 

2. 市容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2009年,天津市全面启动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再次奋战150天,着力打造“大气洋气、清新亮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入市环境焕然一新,城区道路规范了报刊亭、垃圾箱、城市坐椅等设置,小白楼、奥体中心等重点地区亮点凸显,公园改造形成各自特色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城市绿化特色鲜明。建成了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大了考评力度,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9平方米。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道路、交通设施、路灯照明、爱国卫生、综合执法等各项城市管理工作得到了新的加强。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垃圾清运回收处置体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海河两岸宜居家园工程和华明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获得“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自2001年该奖项设立以来天津市连续第九年榜上有名,累计获奖达15项。

八、城市规划和管理

1. 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

2009年,天津市确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发展战略,编制了区县总体规划、一批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市规划馆成为展示天津形象和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的重要平台。

全面贯彻“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逐步呈现出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良好发展态势。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40%的企业开展了B2B、B2C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数字城区、医疗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533.3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7%。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增强。完成10万平方米老住宅供热补建,为11万户居民更换户内自来水和燃气旧管道。建成一批社区服务中心、停车场和人行天桥。供水能力稳步提高。年末城市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8847公里,比上年末增长7.3%;日综合生产能力达393.86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3.15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3.0%。燃气使用加速升级。年末天然气管道长度1.0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4.1%;全年天然气销售量12.81亿平方米,增长2.4%;液化石油气销售量5.90万吨,下降32.5%;城市用气普及率继续保持100%。集中供热范围扩大。年末供热管道长度1.2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7.5%;供热面积2.0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57亿平方米,分别增长7.1%和8.3%;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4%,提高1.5个百分点。居民用电得到有效保障。全社会用电量550.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4.61亿千瓦时,增长20.7%。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公共汽车7897辆,运营线路499条、全长1.18万公里;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4.6标台,增加0.3标台;全年客运总量11.64亿人次,日均乘客323万人次,分别增长3.8%和3.9%。

2. 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推动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2009年,天津市推出第三批示范小城镇试点,三批共29个试点累计开工建设农民还迁住宅1400万平方米,竣工660万平方米,14万农民迁入新居,完成土地复垦947公顷。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0%,比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4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0座;继续实施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100万农民受益;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2%,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7个和1.6个百分点。

九、科技和教育事业

1. 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速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9年,天津市围绕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加强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连续第九年位居全国第三。

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02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9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1 项,分别比上年增加13项和26项。全市11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涉及新材料、干细胞技术、商品检验技术、农业机械等多个领域。

专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量分别为19187件、7216件、20515件,同比分别增长10.1%、9.0%、18.5%。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到24%,企业专利申请首次突破万件,新增首件专利申请企业458家,增量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全市每百亿元GDP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6件、每百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1.2件,分别居全国31个省区市的第四位和第三位。技术引进力度不减。全年签订技术合同9843项,成交额106.15亿元,分别增长5.6%和21.3%;其中流向本市的技术合同5226项,成交额57.16亿元,分别占53.1%和53.8%。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滨海高新区成为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5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累计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232项,比上年增加84项。曙光超百万亿次计算机已经形成生产规模,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代聚光太阳能电池、巨型子午线轮胎装备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新增45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累计达到292家;新增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累计达到24家。

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滨海新区、滨海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创新型试点科技园区。滨海高新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滨海科技园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根据科技部最近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在全国55家高新区综合评比中,滨海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第七,其中知识创造和企业利润率两项指标位居第一。

科技队伍日趋壮大。出台了《天津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和《天津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暂行办法》,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面向海内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从制度、政策层面破解高端人才集聚的瓶颈。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841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9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累计达到184个,在站博士后近800人。截至2009年末,全市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39.11万人,其中党政人才9.1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43.4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86.55万人。公有制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1.77万人,其中自然科学21.40万人,社会科学20.37万人;拥有中级职称15.02万人,拥有高级职称6.64万人,分别占36.0%和15.9%,比上年末提高0.9个和0.7个百分点。全市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6.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3%;占技术工人队伍的25.9%,提高0.4个百分点。

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更加活跃。全市拥有独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40个,科技活动人员1.26万人,经费支出总额3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开展课题研究3084项,投入人力10377人年,投入经费19.95亿元,分别增长23.9%、21.5%和26.6%。高等学校开展科研课题7632项,投入人力6828人年,投入经费15.36亿元,分别增长6.1%、4.0%和22.7%;完成科技专著79部,撰写科学论文1.47万篇,其中国外发表5612篇,增长10.8%。

2.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2009年,天津市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扩展教育服务民生的能力。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728所,其中普通高校55所,中等职业学校75所,技工学校44所,普通中学571所,小学983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54.45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学生1285人。

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对首批295所学校进行了达标验收,为全市中小学配送图书184万册,完成118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的安全加固,新增基础性教学仪器设备达标工程、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等扎实推进。全市普通中学当年招生14.79万人,毕业16.75万人,年末在校47.46万人,专任教师4.15万人。小学招生8.13万人,毕业9.15万人,年末在校50.74万人,专任教师3.79万人。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0门,有17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市普通高校当年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2.52万人,毕业10.14万人,年末在校40.60万人,专任教师2.7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三。平均每万人口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3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位居全国第一。全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74亿元,惠及6.8万名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21亿元,7048名贫困学生受益。当年招收研究生1.49万人,毕业1.10万人,年末在校3.77万人,指导教师5977人。当年招收外国留学生3684人,毕(结)业2690人,年末在校6407人。

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按照《天津市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意见》,部市双方在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试验、探索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等五个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有利于技能提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模式。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成功举办了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航空机电及现代制造业、石油化工、渤海化工、航海运输、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生物技术等8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首批市级高职示范校和重点实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其他教育加快发展。网络教育当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35万人,毕业0.49万人,年末在校2.1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3.0%、7.1%和62.8%。全市拥有成人高等学校15所,成人中等学校27所,年末在校学生分别为7.75万人和1.37万人。

十、文化和体育事业

1. 城市文化吸引力不断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初步形成

2009年,天津市大力实施六大文化工程,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行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载体扩建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文化精品工程,繁荣艺术创作和演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保护和开发入手提高文化综合竞争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扩大天津文化影响力。

城市文化环境再上新水平。天津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小白楼音乐厅投入使用,广东会馆、文庙博物馆完成整修,数字电视大厦、天津电影艺术中心、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32个乡镇文体中心、1000个村文化室。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铺设光缆3300公里,覆盖1400多个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信号到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扎实推进。新建 “农村书屋”1000个,累计达到1300个。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8个,博物馆18个,公共图书馆31个,电影放映单位172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17个。档案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全年55个档案馆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21.80万卷次,增长40.6%。全市共有广播节目21套,电视节目31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为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4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8%;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5.1%,提高8.4个百分点;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6148公里,增长55.2%。全年摄制电影故事片4部。组织了一系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天津)演艺交易博览会、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等重大活动。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创作出电视剧《解放》等一批影视精品。评剧《寄印传奇》、歌曲《天蓝蓝》、广播剧《中国钟》等6部文艺作品荣获第十一届“五个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电影《我的左手》获得华表奖,天津电影制片厂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5次获得华表奖的电影厂。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出版电影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出版传媒集团和北方电影集团挂牌成立,以天津市杂技团为试点的文艺院团改革、以天津电视台为代表的制播分离改革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顺利完成。全国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开工建设。津产漫画版《四大名著》、全国首部京剧三维动画《定军山》等创意产品相继问世。天堂电影沙龙及意式风情区情景表演、津味相声风景线等11个文化产业项目相继推出,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2  2005-2009年天津市文化事业机构服务情况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公共图书馆

 

 

 

 

 

 

     

 

869

945

1030

1107

1192

   书刊文献外借人次

万人次

212

180

221

221

252

博物馆

 

 

 

 

 

 

   举办陈列展览

68

76

77

107

133

   参观人次

万人次

102

126

564

341

377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

 

 

 

 

 

 

   举办展览

177

160

194

229

141

   组织文艺活动次数

1345

709

957

879

1076

 

 

2.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以全运会为标志,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天津体育代表团共获得23枚金牌、14枚银牌和15.5枚铜牌,名列金牌榜第8位,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天津女排成为第一支在职业联赛中六次折桂的球队。成功举办了第25届亚洲篮球锦标赛、国际剑联女子佩剑世界杯大奖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世界汽车飘移系列赛、别克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联赛总决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年末全市拥有等级运动员1131人,比上年末增长55.8%。

以全民健身活动为载体,群众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推出第二套市民广播体操,举办了健身大拜年、万人健康跑、环团泊湖自行车邀请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健身热情。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工程,投入近1650万元,为1000个行政村、100个社区配建了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工程的总面积达到110多万平方米。制定完成《天津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草案),启用“体育121”公共资讯平台,两项举措被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推广。(杜威  黄瑛  郑礼)

附表:

2009年主要社会指标

   

 

 

 

年末总人口

 

133474

1228.16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

%

46.6

78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

8.5

9.4

人口出生率

12.13

8.3

人口自然增长率

5.05

2.6

就业人员数

 

77995

677.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3.6

专利申请受理量

 

97.67

1.92

专利申请授权量

 

58.2

0.72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2144.7

40.6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7867.9

47.46

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

 

10071.5

50.74

每万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161

338

图书总印数

亿册()

70.3

0.43

报纸总印数

亿 

437

9.58

卫生机构数

 

28.4

0.26

卫生机构床位数

 

441.6

4.64

卫生技术人员数

 

539.7

6.76

 # 执业(助理)医师

 

220.5

2.73

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3.06

3.4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65

2.27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

96.3

1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97.2

1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5

2140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153

1067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6.5

36.5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1

39.5

城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

65.7

80.33

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

7.5

23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23498

401.53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21961

444.06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2715

239.22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14861

292.2

参加生育保险人数

 

10860

204.6

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

 

299.3

2.5

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

 

236.2

1.7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

 

630.7

3.19

接收社会捐赠款

亿 

66.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