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天津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做好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2011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台阶,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307.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增幅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9.7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928.32亿元,增长18.3%,其中工业增加值5430.84亿元,增长19.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6.1%;第三产业增加值5219.24亿元,增长14.7%。
1.生产领域: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61.8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实现连续8年增产。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60万亩,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全年棉花总产量7.23万吨,增长15.3%;肉类总产量42.92万吨,增长0.8%;蔬菜产量431.30万吨,增长2.9%;水产品产量35.21万吨,增长2.1%。
优势产业引领工业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3%,完成工业总产值20862.74亿元,增长29.2%。主要特点:一是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08.34亿元,增长29.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0.1%。二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黑色冶金、电力热力、化学原料及制品、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6%、9.3%、17.5%、20.9%、9.4%和15.0%,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除黑色冶金增速同比提高外,其他5个行业增速均比上年大幅回落。三是民营企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6个百分点。四是产品升级换代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8.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30.8%,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全年乙烯产量134.26万吨,增长22.9%;成品钢材产量5163.77万吨,增长15.9%;移动电话机产量9061.68万部,增长7.9%;锂离子电池4.57亿只,增长29.3%。五是产销衔接状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84%。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2424.72亿元,增长22.2%,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1.8%。
表1 2011年工业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
||
单位:亿元、% |
||
项 目 |
工业总产值 |
占全市比重 |
合 计 |
18808.34 |
90.1 |
航空航天产业 |
227.14 |
1.1 |
石油化工产业 |
3901.85 |
18.7 |
装备制造业 |
8274.38 |
39.7 |
电子信息产业 |
2460.76 |
11.8 |
生物医药产业 |
586.76 |
2.8 |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
885.30 |
4.2 |
轻纺工业 |
2472.15 |
11.8 |
注:八大优势产业中的“国防科技”数据统计在其他产业中。 |
服务业加快发展多点支撑。一是传统服务业稳定向好。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53亿吨,增长9.7%;集装箱吞吐量1159万标准箱,增长14.9%;邮电业务总量180.78亿元,增长13.2%;批发零售业销售额20831.44亿元,增长33.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494.81亿元,增长27.1%;接待入境旅游者200.40万人次,增长20.7%,接待来津旅游观光的国际豪华邮轮39艘;举办津洽会、融洽会等大型展会165个,其中津洽会签约总额1300多亿元。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融资租赁企业达到51家,业务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创新型交易市场达到11家;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投入使用,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服务外包执行金额(离岸)3.94亿美元,增长91.4%;全市商务楼宇达到450个,税收超亿元楼宇增加到67个。
2.需求领域:内需拉动势头强劲,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
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0.67亿元,增长31.1%,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7057.20亿元,增长31.2%;农村投资453.47亿元,增长29.8%。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7.64亿元,增长41.8%;第二产业投资3104.13亿元,增长31.7%,其中工业投资3076.03亿元,增长31.6%;第三产业投资3895.43亿元,增长30.6%。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567.78亿元,增长8.8%。主要特点:一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控制。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除电力热力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外,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制品、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4个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2.8%、36.9%、67.7%和17.0%。二是房地产市场稳中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80.04亿元,增长24.6%,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2.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643.11万平方米,销售额1473.11亿元,分别增长8.5%和14.9%,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7.5个和13.8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支撑有力。全年民间投资3308.15亿元,增长47.5%,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8.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44%。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5.06亿元,增长18.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27.09亿元,增长1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7.97亿元,增长8.3%。主要特点:一是商品性消费增长快于服务性消费。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424元,增长11.2%,其中商品性消费支出增长12.1%,快于服务性消费支出3.2个百分点。二是大型商业设施拉动作用明显。大悦城、水游城、佛罗伦萨小镇、红星国际广场等建成开业,促进了商品市场繁荣。三是汽车、石油及制品、金属材料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销售额中,汽车类增长47.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1.3%,金属材料类增长42.9%,三大类别销售额合计比重达72.7%。
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33.91亿美元,增长25.9%。其中,出口444.98亿美元,增长18.7%;进口588.93亿美元,增长32.0%,快于出口增速13.3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一是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5.9%,领先于加工贸易12.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3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307.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3.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的69.2%和39.0%。二是对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四大传统市场出口保持稳定,分别增长1.7%、22.3%、10.9%和20.5%,合计出口占全市的53.8%;对东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4.7%、38.5%和33.3%。三是民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全年民营企业出口71.63亿美元,增长32.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9个百分点。
3.运行质量: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转型发展成效凸显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55.13亿元,增长36.1%,增幅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税收拉动财政增收作用明显。全市地方税收收入1004.51亿元,增长2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9.0%。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45.1%,营业税增长24.3%,增值税增长18.6%,个人所得税增长21.1%。
企业效益持续增加。全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103.50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利税总额2970.12亿元,增长42.0%,其中利润1933.72亿元,增长39.5%。在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实现盈利,3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盈利居前的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16.31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6.63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0.82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96.78亿元)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4.70亿元)。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认真落实增加居民收入20项措施,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6%,颁布新的工资指导线,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连续第七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205.67亿元,增长14.7%;人均劳动报酬58635元,增长13.9%。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21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794元,比上年增长12.0%,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个百分点;人均养老金收入7752元,增长9.1%;存款利息提高和出租房屋收入增加,拉动人均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38.8%。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一是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实验区建设,启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全年新增就业47.10万人,同比增长4.3%。截至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8.6万人,同比增加2.9万人。二是民生投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支出分别增长35.6%、28.9%和31.1%。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00万平方米、23.9万套,发放租房补贴8.5万户。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赢得更多空间。新推出重大项目340项,累计达到1280项,通过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积蓄发展后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起步,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6%。全市专利申请3.6万件,授权1.4万件,分别增长43%和30%。新增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累计达到16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500家,累计达到2.1万家。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发展环境:资金供应总体稳定,市场物价同比上涨
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34家,合同外资额168.37亿美元,增长10.1%;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0.56亿美元,增长20.4%。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57.01亿美元,增长14.9%。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72.26亿美元,增长25.9%,占全市的55.3%;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倍,房地产业增长1.0倍。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70个,累计在津投资世界500强企业150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085.87亿元,增长27.7%。
存贷款稳定增长。从贷款看,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924.71亿元,同比增长15.7%,比上年末回落7.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162.97亿元,同比少增451.30亿元。其中,新增短期贷款979.99亿元,同比多增605.50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732.87亿元,同比少增1162.26亿元;新增融资租赁428.02亿元,同比多增26.31亿元;新增票据融资68.23亿元,同比多增159.21亿元。从存款看,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7586.91亿元,同比增长6.7%,增幅比上年末回落12.1个百分点。本年新增存款1094.37亿元,同比少增1508.21亿元,为2007年以来最少。其中,新增单位存款361.15亿元,同比少增1428.14亿元;新增个人存款688.34亿元,同比多增24.90亿元。
市场物价同比上涨。从消费价格看,呈现高位趋稳态势。落实国家物价调控政策措施,进入四季度以来当月同比涨幅连续回落,物价上涨势头有所减弱。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
表2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
指 标 |
指数(上年=100)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9 |
食品类 |
111.4 |
烟酒及用品类 |
104.8 |
衣着类 |
102.1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
106.1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
101.8 |
交通和通信类 |
99.9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
99.5 |
居住类 |
104.7 |
5.三个层面: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多点支撑更趋协调
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其他区县三个层面形成多点联动、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计划启动实施,“十大战役”全面推进,功能区开发与招商引资同步进行。东疆保税港区二期具备封关条件。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中心商务区加快建设,铁狮门和罗斯洛克金融中心等项目启动,五矿大厦投入运营。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建港造陆23平方公里,北方重装基地、中石油原油储备库、中粮油生物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中船重工造修船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滨海高新区、滨海旅游区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中航直升机、长城汽车一期、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一期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项目顺利实施。全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9.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2%,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20.8%,保持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中心城区载体功能增强。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楼宇经济和都市型工业,服务业比重超过80%。文化中心、西站城市副中心建设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梅江会展中心二期工程主体完工,泰安道综合开发项目1、2、3号院投入使用,意式风情区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区。
郊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4批示范小城镇试点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农民住房1000万平方米,累计竣工1800万平方米,40万农民迁入新居。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加快建设,800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成为保障小城镇农民就业、推动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6.经济景气:PMI出现回落迹象,企业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2011年,除6、7两个月份外,全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回落为48%和47.1%,落入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总体发展趋势有所回落。从市场需求看,产品订货数平均值为51.5%,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出口订货指数只有2月份和4月份指数在扩张区间,其余10个月指数均在临界点下方,显示出国内外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从采购活动看,采购量指数已经连续第4个月运行于收缩区,显示出制造业采购活动趋于低迷。
从两大企业景气指数看,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一季度为129.6点,二季度为129.4点,三季度为122.2点,四季度为121.7点;企业景气指数一季度为126.6点,二季度为128.7点,三季度为121.6点,四季度为123.3点。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1年,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
货币政策和楼市调控政策同步发力,对全市信贷投放和房地产销售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从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看,信贷规模有所收缩。2011年国家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先后3次提高利率、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曾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截至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6%,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7.9%,分别比上年末低6.1个和13.3个百分点。受调控政策影响,全市信贷投放总量和增速双双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资金筹措,城镇投资中本年国内贷款仅增长5.9%,同比回落23.6个百分点。从楼市调控政策效应看,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期。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国八条”,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天津市也出台了相应的落实措施,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初步得到平抑。受限购、限贷、加息等调控政策影响,商品房销售低速徘徊,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下降。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仅增长8.5%,二手住宅成交量同比下降34.0%。
2.化解通胀压力难度较大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各月同比价格均呈上涨态势,到12月份已经连续25个月上涨。本轮物价上涨范围由食品向工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领域延伸的趋势较为明显。食品价格攀升仍是消费价格高位运行的主因,但影响程度有所减弱。全年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2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66.0%,上年为54.9%。工业消费品、服务项目等非食品价格涨势趋高,对整体物价水平的影响逐步加大。虽然全市落实物价调控措施初见成效,但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依然存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实现物价稳定的基础并不牢固,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3.市场需求后劲仍显不足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回落,对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从外需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欧债危机继续深化蔓延,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造成外部需求不足,出口难度加大。全市外贸出口增长18.7%,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低于全国出口增速。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2.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幅7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1.8%,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比金融危机前低13.2个百分点。作为全市出口主体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7.3%,低于全市平均增速4.0个百分点。从内需看,国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汽车销售大幅回落,由此导致钢材、化工市场需求不旺价格走低,建材、机电等行业订单减少,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下降或增长缓慢。全年全市汽车产量仅增长4.9%,同比回落17.6个百分点,天然原油、照相机、空调器等十几种产品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4.节能降耗压力有所加大
受三大因素影响,全市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一是煤炭消费增幅较高。全年煤炭消费量达到5300万吨,同比增长10%,增幅比“十一五”平均水平高出5.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4664.61万吨,同比增长10.8%,煤炭净增量453万吨。二是大项目拉动工业能耗较快增长。2011年,天津碱厂、天钢联合公司、玖龙纸业、渤化永利和军电热电均有新投产项目,且能耗较高,这五家企业能耗总量达到34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倍,拉动全市工业能耗增长4.6个百分点。三是工业重化特征是影响节能降耗成效的重要原因。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83.1%,其中六大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8.1%,产业结构调整仍有较大空间。
(黄瑛 郑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