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天津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的困难,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统一。
一、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经济增长逐步企稳,转型发展成效凸显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2012年我市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289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从全年运行走势看,全市经济呈现逐步企稳的运行态势,一季度增长14.7%,上半年增长14.1%,前三季度增长13.9%,全年增长13.8%,环比降幅逐季缩小,分别为0.6个、0.2个和0.1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为转型发展腾出更多空间,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
“二升”:一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由上年的2.6%提高到2.7%。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6万家,累计达到3.47万家,其中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751家,累计达到1799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75.45亿元,增长1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2%。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及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64家和54个,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内生增长;二是服务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兴金融、现代物流、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融资租赁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保持国内前列,“一区三港”四大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税收超亿元的楼宇达到86座。
“二降”:一是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12%,超额完成全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2%,冶金、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生产低速增长;二是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回落。随着物价调控政策落实到位,我市物价水平总体呈现稳中回落的趋势。全年CPI上涨2.7%,涨幅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三个协同增长”:即国家、企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企业利润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相当,市民更多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一是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60.02亿元,增长21.0%,其中,税收收入1105.56亿元,增长10.1%;二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100.66亿元,增长11.7%,在全市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8个行业盈利,28个行业利润增长;三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台了19项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160元提高到1310元,连续第八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加快推行部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6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1元,增长14.1%。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从生产领域看: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外延扩大再生产与自主创新内生增长“双轮驱动”
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71.6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663.82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增加值6123.06亿元,增长15.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6.3%;第三产业增加值6058.46亿元,增长12.6%。
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克服天气影响又获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61.7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全年蔬菜产量447.70万吨,增长3.8%;猪肉产量29.20万吨,增长5.7%;水产品产量36.50万吨,增长3.7%。
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27.50亿元,增长14.9%,工业增加值增长16.1%。一是大项目外延扩大再生产与自主创新内生增长“双轮驱动”。新投产项目贡献突出。全年新建企业、技改扩能项目实现产值2511.04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3.3%。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10家,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全面建成成套装备、汽车、海洋化工等10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6个。三是优势产业支撑工业较快增长。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006.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7%,增长14.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0.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1.9%,生物医药产业增长36.8%。
服务业发展小幅上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1%,上半年增长12.3%,前三季度增长12.4%,全年增长12.6%,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较快增长。一是传统服务业发展形成新优势。商贸旅游业快速发展,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52万亿元,增长22.0%;接待入境旅游者234.11万人次,增长16.8%,旅游外汇收入22.26亿美元,增长26.8%。一区三港”四大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港口货物吞吐量4.77亿吨,增长5.2%,集装箱吞吐量1230.30万标箱,增长6.2%,内陆“无水港”发展到23个,港口对外辐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口岸进出口总额2042.52亿美元,其中外地经由本市进出口货物占57.1%;机场旅客吞吐量814.00万人次,增长7.8%,机场货邮吞吐量19.43万吨,增长6.2%;公路货物周转量329.29亿吨公里,增长23.5%。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新兴金融企业集聚发展,融资租赁法人机构累计注册超过100家,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保持全国前列。楼宇经济继续壮大,截至年末,全市税收超亿元的楼宇达到86座,比上年增加17座。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全年服务外包执行额12.3亿美元,增长1.0倍。会展经济加快发展,夏季达沃斯论坛、第19届津洽会、世界矿业大会、中国旅游产业节、国际环保节能暨新能源新材料博览会、首届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等203个大型展会相继举办。
(二)从需求领域看: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71.31亿元,增长18.1%。其中,城镇投资8340.26亿元,增长18.2%;农村投资531.05亿元,增长17.1%。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9.23亿元,增长20.1%;第二产业投资3747.05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投资4523.98亿元,增长18.0%。投资的持续不断注入,不仅有利于拉动当期生产,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增速,而且为今后经济较快增长积蓄了后劲。主要特点:一是民间投资增势强劲。全年民间投资完成4105.48亿元,增长32.8%,占全社会投资的46.3%。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改变了过去我市投资主要依靠外资和国有经济拉动的局面,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有所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1260.00亿元,增长16.7%,比上年回落7.9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增速分别为29.7%、25.4%、22.4%和16.7%,呈逐步回落态势。随着房价过快上涨势头逐步减弱,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性需求受到一定抑制,“刚需”购房者成为主力军。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61.69万平方米,增长4.2%;实现销售额1365.53亿元,下降2.1%。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1.43亿元,增长15.5%。主要特点:一是主要商品对销售市场拉动作用明显。2012年,全市销售额达到25157.54亿元,增长22.0%。其中,金属材料、石油及制品、汽车三大支柱类商品共完成销售额15490.29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市销售额的比重达61.6%,拉动全市销售额增长14.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7.7%。二是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2万元,达到20024元,增长8.7%。服务性消费快于实物消费,人均商品性消费支出14724元,增长7.2%;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5300元,增长13.2%,快于商品性消费6.0个百分点。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56.23亿美元,增长11.8%。其中,进口673.09亿美元,增长14.3%;出口483.14亿美元,增长8.6%,快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5.7个百分点,符合国家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方针政策。主要特点:一是新兴贸易方式出口增长较快。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86.04亿美元,增长4.8%;加工贸易出口256.38亿美元,增长8.7%;租赁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分别增长230.7倍和56.2%。二是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对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市场出口保持稳定,分别增长9.5%、0.4%和1.4%;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出口分别增长33.3%和30.4%。三是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年机电产品出口341.0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70.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9.7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39.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三)从资金供给看:招商引资增长较快,信贷资金供给平稳。
内引外联到位资金增长较快。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32家,合同外资额185.85亿美元,增长10.4%;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50.16亿美元,增长15.0%。其中,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6.23亿美元,增长33.7%,服务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2.16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累计在津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52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600.67亿元,增长24.7%,外地民营企业在津投资到位资金占比超过70%。
金融存贷款平稳增长。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396.81亿元,增长15.5%,全年新增贷款2466.30亿元,比上年多增303.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0293.79亿元,增长15.4%,全年新增存款2725.60亿元,比上年多增1631.23亿元,改变了上年新增存款低于新增贷款的局面。
(四)从三个层面看: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区县发展多点支撑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面推进,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7205.17亿元,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16.75亿元,增长1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1.80亿元,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3.30亿元,增长20.3%。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新区十大战役全面推进,形成了功能区开发与优势产业集聚、产业布局优化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际装备、钜宝电子、西子电梯等71个工业重大项目建成,长城汽车二期、大众变速箱、久益环球采矿机械、联合利华等项目开工建设。
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泰安道五大院商业街区、友谊精品广场、红星国际广场、虹桥新天地欧陆风情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和商贸综合体建成运营。坚持拓展郊区发展新空间,郊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31个示范工业园区起步区建设全部完成,基本达到“七通一平”以上标准,8个园区启动了拓展区建设,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1个、养殖示范园区155个。累计建设示范小城镇49个,45万农民迁入新居,实施第二批“三改一化”试点工作。
(五)从民生改善看:统筹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
民生领域投入快速增长。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和城乡建设等领域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到全部财政支出的76.3%。
全力建设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三种住房、三种补贴”政策体系,全年保障性住房投资227.83亿元,占全市住宅投资的27.0%;施工面积325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21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的33.0%和28.1%。
完善就业分配保障体系。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年全市新增就业4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着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连续多年提高养老金水平,统筹调整提高最低工资、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一批标准线。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原则,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多种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地铁2、3、9号线实现联网运营。实施放心食品系列工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2月份开始持续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
三、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2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有所增加,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中自主复苏和增长内在动力仍显不足,回升的基础和可持续性仍需巩固和增强。
(一)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
从外需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造成外部需求不足,出口难度加大。2012年,我市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10.1个百分点,对韩国、日本出口分别微增1.4%和0.4%,对欧盟市场出口同比下降9.5%,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仅为12.0%。目前企业国际订单逐步呈现短期化,小单化,订单不足,利润更加微薄。从内需看,国内新的刺激消费政策在短期内作用还未能显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继续走低,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同比下降,企业开辟内销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原材料行业订单下降30%以上,造船行业订单下降50%,风电机组订单下降40%,光伏行业下降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纳入统计的325种产品中,产量下降的有178种,占54.8%;其中,乙烯产量下降15.7%,粗钢产量下降7.5%。从居民消费支出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8.7%,低于收入增速1.4个百分点。
(二)部分工业行业形势严峻
石化行业生产缓慢恢复,全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5%。汽车行业生产放缓,12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3%,全年汽车产量下降15.7%。2012年,全市有11个行业利润比上年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利润下降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下降35.8%;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亏损3.85亿元。
(三)财政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2012年,全市地方税收增长10.1%,低于年初预算5.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财政增收主要依靠非税收入拉动,但随着国有资产处置等一次性资源的减少,非税收入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我市从2012年12月起启动营改增试点工作,相关税费增长也受到一定影响。
(黄瑛 郑礼 陈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