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津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深入开展“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经济运行总体稳健,转型升级初现成效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437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8.4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276.68亿元,增长12.7%,其中工业增加值6678.60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6905.03亿元,增长1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全年经济走势看,一季度和上半年均增长12.5%,前三季度增长12.6%,全年增长12.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实现“123”“万亿级”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双超过2万亿,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万亿

1  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

与上年相比,尽管经济增速“减了一档”,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全国首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电动汽车、3D打印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98%。实施新一轮科技小巨人发展计划,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5万家,累计达到4.92万家;其中,新增小巨人企业636家,累计达到2435家。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专利拥有量达到6.85万件,增长3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比上年增加1.5件。

二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出台27条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3.03万户,比上年多增4400余户。全市民间投资5103.52亿元,增长23.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0.4%。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93.31亿美元,增长16.4%,快于全市出口14.9个百分点。

三是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全市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4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7%,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呈下降态势。突出抓好工业污染减排,共关闭污染企业669家,停产整治污染企业144家,淘汰140万吨炼铁、229万吨水泥落后产能。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从生产供给看:实体经济支撑有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99.19万亩,增长3.1%;粮食总产量174.71万吨,增长8.0%。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蔬菜产量460.68万吨,增长2.9%;猪肉产量29.82万吨,增长2.1%;水产品产量38.5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18.89万吨,增长1.2%。都市型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工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7万亿元,达到27283.28亿元,增长1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14.51亿元,增长13.1%;工业增加值增长13.0%。主要特点:一是优势产业贡献突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613.06亿元,增长1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9.1%。其中,装备制造业突破1万亿大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首次超过轻纺工业,跃升至第三位。二是高新技术比重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17.13亿元,增长16.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增速保持在2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两成;建成7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

2  2013年各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增速

1  2013年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工业

总产值

比上年

增长

占全市

比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合计

26514.51

13.1

100

  优势产业合计

23613.06

12.7

89.1

    航空航天产业

474.18

59.0

1.8

    石油化工产业

3778.03

3.0

14.2

    装备制造业

10038.57

10.8

37.9

    电子信息产业

3552.07

24.2

13.4

    生物医药产业

1047.35

30.7

4.0

    新能源新材料

1219.85

11.1

4.6

    轻纺工业

3503.00

11.2

13.2

注:八大优势产业中的“国防科技”数据统计在其他产业中。

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30条意见,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和旅游项目建成开业,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取得新进展。主要特点:一是商贸流通规模扩大。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超过3万亿元,达到3.19万亿元,增长20.5%。二是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达到5.01亿吨,增长5.0%;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达到1003.58万人次,增长23.3%。三是服务外包增势强劲。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0.61亿美元,增长41.8%。四是旅游市场繁荣活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64.54万人次,增长13.0%;实现外汇收入25.91亿美元,增长16.4%

(二)从需求动力看: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达到10121.21亿元,增长14.1%。其中,城镇投资9528.09亿元,增长14.2%;农村投资593.12亿元,增长11.7%。推出新一批170项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主要特点:一是实体经济仍为最主要的投资领域。实体经济投资6526.93亿元,增长14.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4.5%。二是服务业继续保持投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投资5359.05亿元,增长16.6%,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6.2%。三是民生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行业投资257.17亿元,增长20.3%,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投资平均增幅6.1个百分点。

3  2013年各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呈现新亮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0.43亿元,增长14.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850元,增长9.1%。主要特点:一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2.5%,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73.2%。二是网上零售持续升温。当当网、唯品会、苏宁易购、亚马逊等互联网销售企业实现零售额70.48亿元,增长79.8%。三是重点商品稳定支撑。金属材料、石油及制品、汽车、煤炭及制品等四大支柱类商品合计实现销售额2.09万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销售额的77.6%。四是大众餐饮消费增势良好。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营业额519.83亿元,增长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78.6%。高端餐饮业持续走低。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41.9亿元,下降5.5%;全市营业额前100家企业中,60余家企业营业额同比下降,经营高档正餐的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4  2013年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限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累计增长速度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85.28亿美元,增长11.2%。其中,进口795.03亿美元,增长18.1%;出口490.25亿美元,增长1.5%。主要特点:一是自主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好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06.39亿美元,增长11.0%,占全市出口额的42.1%,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250.42亿美元,下降2.3%。二是对新兴市场出口表现活跃。我市对非洲、巴西、东盟出口分别增长32.3%28.1%15%,新兴市场份额占到45.8%;对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出口下滑,分别下降0.6%6.7%12.0%

5  2013年各月外贸出口与进口累计增长速度

(三)从发展质量看:产出效益稳步提升,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财政收入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全年公共财政收入2079.07亿元,增长18.1%。税收收入1310.66亿元,增长18.6%。其中,增值税225.88亿元,增长50.7%;营业税425.17亿元,增长6.1%;企业所得税204.38亿元,增长8.9%;个人所得税58.31亿元,增长17.6%。推进“营改增”试点,5.3万户试点企业减负面达96%;提高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惠及13万户企业。

企业效益继续增长。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1万亿元,增长13.1%。利税总额3725.25亿元,增长6.4%;其中,利润总额2258.93亿元,增长2.2%。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实现盈利。

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落实20项民心工程,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一是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48.58万人,增长2.8%,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6%。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截至年末,全市就业人口达到847.46万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力实施19项增收政策措施,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分别增加190元和205元,城乡低保、优抚对象抚恤、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标准继续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5元,增长13.5%,快于城市居民收入3.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4.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8.6个百分点。三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公共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分别增长21.7%21.8%56.4%新建保障性住房8万套,新增住房补贴1万户,完成480个旧楼区综合提升改造,实施中心城区成片危陋房屋和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

(四)从区域经济看: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三个层面协调发展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出台促进新区发展的10项措施,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力度,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2万亿元,增长13.2%;区域公共财政收入563.27亿元,增长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6.68亿元,增长13.1%。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年产25万辆长城汽车二期、阿尔斯通全球研发中心等项目竣工投产,大众汽车变速箱等项目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继续加快。东疆港区第二港岛工程启动,国际邮轮码头二期建成;中新生态城开发建设全面推进,五年形成宜居社区目标如期实现;中心商务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商务楼宇投入使用;开发区、高新区、空港经济区、临港经济区建设成效显著。

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民园广场改造工程收尾,津湾广场二期主体完工,五大道、五大院等重点区域文化品位和载体功能不断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建成一批总部聚集区、特色街区、创意产业园区。楼宇经济蓬勃发展,截至年末,全市税收收入超过亿元的楼宇达到120座。

郊区县经济实力继续增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动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示范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新开工建设农民住房1000万平方米,竣工600万平方米,累计55万农民迁入新居;31个示范工业园区拓展区建设加快,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建成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第二批“三改一化”试点进展良好,美丽乡村建设和“四清一绿”工程扎实推进。

(五)从运行环境看:市场价格总体稳定,资金供应保持平稳

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一是价格走势稳中有升。从同比价格看,物价水平逐季走高,一季度为2.6%,二季度为2.7%,三季度为3.3%,四季度为3.8%,全年平均上涨3.1%。二是新涨价因素拉动作用明显。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3.1%的涨幅中,新涨价因素拉动2.5个百分点,滞后因素拉动0.6个百分点。三是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升一降”。除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4%,其他七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四是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推动价格指数上涨的主因。全年食品类价格上涨5.8%,拉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8个百分点,对CPI影响达到57.4%,涨幅较大的包括肉禽及其制品(14.6%)、在外用膳(14.0%)、干鲜瓜果(9.9%)、蔬菜(9.2%)

6  2013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2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指数(上年同期=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1

   

105.8

  烟酒及制品

100.9

   

101.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2.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6

  交通和通信

98.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5

   

104.4

内引外联取得积极成效。从吸引外资看,出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决定,面向全球组织资源要素。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64家,合同外资额207.33亿美元,增长11.6%;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68.29亿美元,增长12.1%。其中,服务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94.73亿美元,增长31.3%,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6.3%;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2.04亿美元,下降5.5%。从利用内资看,借重用好首都资源,积极打造京津发展“双城记”,不断深化环渤海区域交流合作。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内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120.82亿元,增长20%;其中,环渤海企业在津投资1598.1亿元,增长21.3%,占全市的51.2%

存贷款规模均超过两万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316.56亿元,增长14.9%,全年新增存款2976.68亿元,比上年多增251.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857.80亿元,增长13.4%,全年新增贷款2427.27亿元,比上年少增39.03亿元。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我市成为全国少数拥有金融全牌照的城市之一,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集聚发展。年末全市156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成为小微型企业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的看,2013年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市场需求依然疲弱,经济运行中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回升基础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一)有效需求仍显不足

从外需看,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改善但仍不稳固,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出口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我市出口同比微增1.5%,低于全国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继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9%,比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从内需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行,流通领域回升乏力,反映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0%,已连续24个月走低,钢铁、石化等主要产品价格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企业调查看,订单不足依然是制约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原因。据2013年四季度工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因订单不足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占32.0%,其中,纺织行业这一比重为53.3%,钢铁行业为45.7%,建材行业为42.1%

(二)工业提速难度较大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一是大型企业生产增长放缓。全年大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9.3%,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利润下降1.1%,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二是一些主要行业生产低迷。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钢铁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徘徊状态,钢铁行业又面临环保需求倒逼产能压缩的压力,增速可能继续下滑;汽车行业由于品牌竞争力不强、市场订单不足、整车出口不旺等原因,生产经营不容乐观。全年钢铁行业产值增长9.0%,汽车行业产值增长7.3%,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三是用工成本上升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工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因用工成本上升而影响生产经营的企业占36.6%,在诸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中,用工成本上升成为首要因素。

(三)项目储备有待增强

一是后续大项目跟进不足。2013年,城镇新开工项目5196个,增长13.1%,比上年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03个,增长21.4%,比上年回落46.2个百分点,后续大项目明显不足,尤其是工业项目偏少。二是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减弱。制造业投资增长10.2%,比上年回落11.9个百分点,低于城镇投资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三是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受限。近来国家着手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平台公司申请新贷款收紧,未来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可能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黄瑛  郑礼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