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发展  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建设美丽天津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全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计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转型调整中实现新的发展。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持续的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国家和全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9224.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538.19亿元,年均增量1462.75亿元,接近1999年全年规模,2011年开始挺进“万亿俱乐部”。“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4%,快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超过规划目标0.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2994元,增加到2015年的107960元(折合17337美元),年均增长8.2%,快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从财政收入看,在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前提下,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068.8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67.11亿元,年均增长20.1%。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从企业效益看,在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25个;资产总计25242.9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7969.58亿元,分别为2010年末的1.7倍和1.6倍;利税总额3515.09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221.82亿元,分别为2010年末的1.5倍和1.4倍。从投入产出看,劳动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3.12万元/人,上升到2015年的18.64万元/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由573.16/亿元下降到327.45/亿元。从节能降耗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了经济的较快增长。2011-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3%,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考核任务。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动力加快转换

 

五年来,全市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十一五”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较快增长贡献突出。2006-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快于服务业3.6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高于服务业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3%,远高于服务业(33.4%)。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工业面临需求不足、增速减缓的情况下,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0%,虽略慢于工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4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2%,反超第二产业5.7个百分点,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7%,与工业(49.5%)共同形成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产业升级趋势明显。从工业看,培育壮大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2015年实现产值2.5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5%。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0265.21亿元,是2010年的1.5倍;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4.4%25.7%14.7%13.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12.6%)。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8%20.8%,建成航空、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传统重化工业增势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由2010年的41.1%回落到2015年的30.5%。从服务业看,明确了高端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借势发展、创新发展方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年均分别增长21.0%17.1%15.0%,高于服务业平均增幅。新兴金融、文化创意、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税收超亿元的楼宇达到170座。

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一区二十一园”建设稳步推进,在滨海新区设立“双创特区”,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0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08%,比2010年提高0.59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2件,增加7.1件。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33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3453家,分别是2010年的5.9倍和4.7倍,其中70%的企业集中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红日药业、瑞普生物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发出生物降解冠脉支架、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多项行业尖端的“杀手锏”产品。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全国首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和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达到6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均比2010年增加1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6个,增加5个。

 

三、着力增强内生动力,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较为疲弱的形势下,全市积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投资消费协同拉动。“十一五”时期,投资对全市经济较快增长拉动有力。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2.7%18.6%6.5%,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投资增幅明显高于消费。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与投资增长趋于同步。2011-2015年,投资、消费、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5.5%12.9%6.4%,消费与投资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提高。

内需结构继续改善。从投资看,服务业投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民间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2015年,服务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8.0%,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41.2%27.1%19.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8.1%,比2010年提高22.8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29.4%,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从消费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消费日趋活跃,互联网相关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2011-2015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5%18.4%,五大道、海河风光游等精品线路成为旅游业新亮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0.1%,高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0.9个百分点;全国知名电商纷纷落户天津,2013-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78.5%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五年来,全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十个一”改革全面实施。压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权力清单,实现“一份清单管边界”。区县行政审批局全部挂牌,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天办结,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整合工商、食药、质监职能,成立市场监管委,实现“一个部门管市场”。完成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开放运行,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完成京津冀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实现“一份单卡管通关”。构建便捷高效的为民服务平台,53个政府服务热线号码并入8890专线,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对象,实行一表共享、联合检查,实现“一份表格管检查”。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居留、出入境、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审批流程和手续,实现“一张绿卡管引才”。运用“制度加科技”办法,建立行政执法和审计监督体系,实现“一套体系管廉政”。

民营经济保持活跃。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率先推行“三证合一”企业登记制度,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民营经济活力增强。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781.42亿元,增长13.5%,快于全市经济4.2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7.1%,比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32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14.02万户,比重达到97.9%;新登记企业7.59万家,其中民营企业7.06万家,比重达到93.1%;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4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5.0%;民营商品销售额增长20.7%,快于限额以上销售额13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2.8%

开发开放步伐加快。从对外贸易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822.01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3.47亿美元,年均增长6.9%;其中,出口总额由375.17亿美元增加到511.83亿美元,年均增长6.4%。外贸转型趋势明显,一般贸易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37.6%,上升到2015年的43.1%,反映全市自主出口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出口主导,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全市出口的70.4%38.5%。服务贸易较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3%。从招商引资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营,123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政策效应初步释放,2015年区内新增市场主体1.41万户,注册资本(金)3890.57亿元。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由2010年的108.49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11.34亿美元,年均增长14.3%;实际利用内资由1633.82亿元增加到4049.28亿元,年均增长19.9%。从对外投资看,“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经济合作加速拓展。“十二五”时期,全市新设境外企业机构625家,新增中方投资额162.2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8倍。

 

五、深入落实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亮点突出

 

五年来,全市高水平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形成多点支撑格局,全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区县经济多元发展。“十一五”初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2006-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5%。进入“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各区县立足自身定位加快发展。2011-2015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9%。中心城区实现高端化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超过90%。郊区县用好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武清区和西青区经济总量超过千亿元。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促使三地合作进入提速推进的新阶段,为天津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发展布局看,区县经济空间更加广阔。京津冀要形成以都市圈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群联动发展格局,有利于各区县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其中西青、武清、北辰、东丽等区发展基础较好,在就业容量、配套设施、服务功能、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合作成效看,产业对接、口岸合作、交通互联等取得积极进展。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等建设加快,高端项目引进与产业链延伸拓展稳步推进,2015年京冀企业在津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3%。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全面启动,企业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京冀“无水港”增至10个,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京冀货物占到32.6%。津保铁路投入运营,与京广、京沪、津秦和京津城际四条高铁无缝对接,天津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延伸到机场,异地候机厅达到20座,实现京津空铁联运一小时通达。

 

六、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宜居城市活力尽显

 

五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美丽天津建设,全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大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脉络有效畅通。加快建设“两港四路”,构建服务区域、紧密衔接、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十二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0424.22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1.9倍。天津港3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投入使用,内陆无水港达到25个。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41亿吨,是2010年的1.3倍,位列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1411万标准箱,是2010年的1.4倍,跻身全球前十;国际邮轮母港首次实现全年运营,接待到港邮轮97艘次。天津机场二号航站楼启用,机场旅客吞吐量1431.43万人次,是2010年的2倍,跨入国内大型机场行列。天津站和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京沪高铁天津段、津秦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津宁、滨保等7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30公里,是2010年的1.2倍,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94%。地铁239号线开通运营,6号线部分路段实现试运行,地铁客运量2.56亿人次,是2010年的6.1倍。

绿色发展取得进展。启动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深入开展“四清一绿”行动,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大幅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推动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力推进清新空气行动,严格落实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五控”治理措施,2015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5.7%。大力推进清水河道行动,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率91.6%,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加快推进清洁村庄、清洁社区行动,累计创建美丽村庄461个、美丽社区480个。积极推进绿化美化行动,新建提升改造一批公园并免费开放,建成区绿地率31.0%,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面积9.8平方米,增加1.2平方米。

 

七、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五年来,全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每年精心实施20项民心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启动实施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逐步完善,对外来人口的吸纳效应持续显现,城市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46.95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247.6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00.3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2.3%,比2010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外来人口增加199.91万人,占常住人口增量的80.7%。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三改一化”试点进展顺利,更多农民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2.64%,比2010年提高3.09个百分点。

民生之本日益巩固。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营造大众创业良好环境,带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240.55万人,超额完成225万人的规划目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资源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就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5年末,全市就业人口总量896.80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68.1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6.17万人,减少7.68万人;第二产业320.16万人,增加17.83万人;第三产业510.47万人,增加157.95万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继2013年首次超过50%后,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56.9%,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增收措施,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4293元,增加到2015年的34101元,年均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801元,增加到2015年的18482元,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061缩小到2015年的1.85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公平和兜底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逐年上调,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体系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延伸,促进各类群体享有基本社会保障。201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54.1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98.1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86.28万人,增加162.6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95.32万人,增加49.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85.61万人,增加81.16万人。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三种住房、三种补贴”政策体系,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十二五”时期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50.5万套,新增租房补贴家庭5万户。

生活品质逐步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凸显。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16562元,增加到2015年的26230元,年均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5606元增加到14739元,年均增长16.4%2015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83.05万辆,其中民用轿车183.56万辆,是2010年末的1.8倍;民用私人汽车234.75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65.51万辆,是2010年末的1.9倍。

 

八、切实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全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十二五”时期新建提升幼儿园1300所,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完成两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末全市有小学849所,在校学生60.21万人;普通中学509所,在校学生42.70万人。实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全市有普通高校5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51.29万人。以海河教育园区为载体,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推动职业教育形成新优势,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8所,在校学生11.91万人。随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结构优化,全市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5.43年,比2010年末增加0.75年。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优化,胸科医院、天津医院、第二儿童医院等新建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一批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项目建成。2015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5222个,卫生机构床位6.37万张,比2010年末增加1.4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9.07万人,增加2.06万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服务“15分钟步行圈”初步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1.08岁,比2010年末提高0.81岁;孕产妇死亡率9.28/10万,婴儿死亡率4.40‰,连续第十年分别控制在10/10万和6‰以下,保持全国领先,达到发达国家标准。

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天津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工建设,全市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2015年发行6万张“天津文化惠民卡”,更多市民走进剧场,享受高水平、低票价的惠民演出。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屡创佳绩,推出电视剧《辛亥革命》、纪录片《五大道》等一批精品力作,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国家3D影视创意园、天津出版产业园投入运营,动漫、电影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84.4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十二五”时期,全市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共获得208枚金牌,包括国际比赛90枚、国内比赛118枚,其中在伦敦奥运会、仁川亚运会分别获得3枚和5枚金牌。群众性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热潮逐步形成,建设更新一批体育公园和健身园。体育产业发展卓有成效,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等重要赛事,第十三届全运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

总的看,“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推动美丽天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天津面临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改革创新,厚植发展优势,谱写天津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郑礼  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