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发展能量  天津工业谱写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天津工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天津工业积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五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天津制造业完备的发展优势,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实现了“规模总量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加速升级、新增长点初步形成、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研发实力显著增强”等一系列瞩目成就,实现了“十二五”天津工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工业经济稳步前行,五年呈现新面貌

 

(一)上台阶:工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1.工业总产值连跨两个万亿台阶

天津工业发展稳中求进,工业总产值突破三万亿元。五年中,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7107.19亿元,越过两个万亿台阶,到2015年达到30014.89亿元,年均增量超过2500亿元,相当于1998年全年的工业总产值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6751.82亿元,增加到28016.75亿元。

2.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提升

2010年天津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后,2011年、2012年、2014年接连突破千亿元大关,一度超过7000亿元;受原油、冶金等工业品价格大幅回落影响,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有所回落,完成6981.27亿元。五年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始终位居各行业之首,保持在42%-48%,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作用。

3.工业经济增速完成温和换档

新常态下,“十二五”期间天津工业增加值增速经历了从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变,由2011年的19.3%,到2015年增长9.2%。发展的脚步虽然放缓,但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止,工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13.4%,高于全市GDP年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平均增速更是高达13.9%。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五成上下,是助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见表1

“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单位:%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年均增速

全部工业增加值

19.3

15.8

12.8

10

9.2

13.4

其中:规模以上

21.3

16.1

13

10.1

9.3

13.9

(二)增实效:企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截至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300户,拥有资产24349.01亿元,比2010年增加67%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58.91亿元,比2010年增长61.4%;实现利税总额3251.95亿元,比2010年增长34.3%,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002.85亿元,比2010年增长29%。(见图1

从工业经济效益看,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全国,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资产实现主收114.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元;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7.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182.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1元。

(三)促拉动:扩内需与稳外需共同发力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需求相对不足。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全市的工业增长模式向内、外需共同拉动转变。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7374.63亿元,比2010年增长65.2%。其中,完成出口交货值2929.74亿元,比2010年增长40.7%,低于销售产值增速24.5个百分点;内销产值24444.89亿元,比2010年增长70.9%。“十二五”期间,工业外需与内需的结构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从2010年的87.312.7转变为2015年的89.310.7。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水平保持良好状态,2015年全市工业产销率为97.7%。(见图2

 

二、新常态引领新成就,精准发力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一)优结构: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1.多种经济类型释放活力

民营工业企业作为内源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促进全市工业增长的内在活力持续增强。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市民营工业拥有了天士力、长城汽车等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民营大企业集团,培育出天地伟业数码科技、瑞普(天津)生物药业等一批高精尖民营企业,拥有红日药业、九安医疗等一批蒸蒸日上的新兴民营上市企业,同时一批批数量大、分布广,从业人员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也不断涌现。截至“十二五”末,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占全市比重已达到三分之二(66.4%);从业人员达到64.79万人,占全市的42.3%;完成工业总产值12604.53亿元,占全市比重45%,比2010年提升18.2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做强,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201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10.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7%;拥有资产11286.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6.4%,比2010年增长51.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贡献突出。一汽丰田、空中客车等世界500强企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飞思卡尔、大陆汽车、鸿富锦精密电子等行业知名企业陆续花落天津,彰显出天津工业作为制造业高端产业基地的底蕴。2015年天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01.57亿元,比2010年增长5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0.3%;实现利税总额918.76亿元,比2010年增长42.9%,其中实现税金总额353.23亿元,比2010年增长63.8%

2.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工业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种类不断丰富,生产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高档金属制品、现代医药、绿色能源和环保等优势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设备、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扩展,同时有效化解初级产品的产能过剩,天津工业产品结构呈现由低端向高端、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的发展态势。

分产品领域看,交通设备制造类产品不断开拓市场。2015年汽车生产53.08万辆,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生产2.97万辆,呈现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满足市场高端需求;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广支持,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增长点,开始崭露头角,2015年生产5261辆,比2014年增长5.8倍。

电子产品具备高科技含量。“十二五”期间,天津打造优质投资发展环境,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5年生产微型计算机1029.72万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变;液晶电视机245.84万台,比2010年增长43.3%;作为全国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2013年天津手机产量突破1亿部,并畅销全世界。

机械装备产业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生产发动机4352.93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0%;减速机30.24万台,比2010年增长13.8%;受益于国家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生产4.12万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冶金产品化解产能过剩任务取得进展。2015年生产生铁1953.21万吨,比2013年的峰值减产了260.99万吨;粗钢2068.91万吨,比2011年的峰值减产了226.84万吨。

石化产业链做大做强。继2010年原油实现增产1000万吨后,2015年又实现了一次近500万吨能力的提升,全年生产天然原油3496.77万吨,达到历史峰值;原油产量占全国的比重16.3%,居全国各省市第三位。2015年生产汽油245.84万吨,比2010年增长49.3%。伴随“十一五”期间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的顺利达产,“十二五”时期石化加工产品种类更加丰富,2015年乙烯产量129.89万吨,比2010年增长18.9%;初级形态的塑料381.49万吨,比2010年增长38.9%;化学农药原药9187.04顿,比2010年增长15.2%;橡胶轮胎外胎7781.40万条,比2010年增长1.3倍;塑料制品211.21万吨,比2010年增长22.8%

3.区域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滨海新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围绕“一城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空间布局和战略,坚持拓展空间与提升功能并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力发展引擎。2015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注册口径)15538.95亿元,比2010年增长5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5%

区县工业强化载体功能优势。各区县立足自身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围绕“一区二十一园”的建设,区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潜力不断释放,为天津工业的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一方面,中心城区重工业逐步退出,都市特色工业成为发展新亮点;另一方面,涉农九区县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承接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项目,形成了具有各自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2015年,涉农九区县(经营在地口径)完成工业总产值13548.14亿元,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三个区工业总产值总量突破2000亿元,静海区、东丽区、津南区三个区工业总产值总量超过1000亿元。

(二)新动力:“加减乘除”引领新常态

1.多做加法,瞄准突破口聚焦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天津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新兴产业引领发展方向、汇聚发展动能的态势日趋明显,工业整体结构不断优化。

1)装备制造产业 为天津工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2015年天津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63.3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36.7%,实现利润总额712.4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35.6%

“十二五”期间,国家就通用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规划部署,为机械工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指导下,机械工业加大了“攻高端、夯基础”的力度,通过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等生产模式的转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继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津一”牌数控齿轮机床系列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数控齿轮机床在国内齿轮机床行业处于领先地位;YK2275六轴数控铣齿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全市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5.65亿元,占装备制造产业的比重为19.3%,实现利润总额137.54亿元,占装备制造产业的比重为19.2%

新能源汽车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借助多项优惠政策迅速崛起,成为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天津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核心技术项目加速落地,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初步构建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凭借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增长,2015年全市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37.72亿元,占装备制造产业的比重为22.8%,实现利润总额189.17亿元,占装备制造产业的比重为26.6%

2)高技术产业(制造业) 积极引领工业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期间,以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得到了较快发展,总体规模逐步扩大。2015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达3859.70亿元,比2010年增长72.1%。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13.8%,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医药制造业迎来创新发展机遇期,一方面是打造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的领航区,积极研发抗肿瘤抗体、抗肿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并加快药物研发的产业化速度。另一方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主要产品包括速效救心丸、寿比山、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诺和灵胰岛素等畅销全国的药品,拥有寿比山、达仁堂等驰名商标,宏仁堂、隆顺榕等中华老字号。2015年全市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7.63亿元,比2010年增长52.5%,占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比重11.6%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和空间站等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构建延伸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链,确立全市航空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2015年全市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7亿元,比2010年增长3.4倍,增幅居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前列。

3)优势产业 稳定壮大继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的优势产业不断稳定壮大,形成了对全市工业贡献卓著的产业集群,夯实工业发展基础。2015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064.11亿元,年均增长12.5%

在优势产业中,新兴产业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2015年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413.30亿元,占优势产业的比重45.5%,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是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夯实壮大的基础,包括石油化工、冶金、轻纺工业等,2015年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650.82亿元,占比呈现回落态势。

2.善做减法,控制生产经营成本显成效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而成本是决定其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费用逐步攀升。为了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国家通过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在此作用下,“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百元主营业务成本、百元主营业务费用两个指标均呈微增走势,从2010年的85.31元和5.94元,微增至2015年的85.62元和5.99元。

从行业门类看,全市制造业成本高于工业整体平均水平,但成本控制成效显著,百元主营业务成本、百元主营业务费用两个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87.15元和6.47元,下降至2015年的85.98元和6.30元。

3.巧做乘法,科技创新助推工业再启程

从研发活动投入要素看,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即研究与试验发展,R&D322.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9.5%,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1%

从创新驱动的主体和成果看,“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市经济发展动力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进行转变,创新的主体加快成长,创新的成绩硕果累累。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R&D项目数突破1.5万项,拥有科技机构839个,专利申请数达到1.68万件,建成全国首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级和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增加到57个、41个和36个。

从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看,随着全市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2015年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当初的1.25万家增长到7.2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巨人企业已达2292家,占全部小巨人企业的66.4%。“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10%提高到5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6%提高到48.4%

4.力做除法,去产能任务一步一个脚印

“去产能”列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从高耗能行业发展变化看,“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压缩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产能,为高端产业发展置换空间,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规模比重持续回落。2015年全市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1.4%,比2010年回落3.8个百分点。

 

三、展望“十三五”从头越,打造工业升级版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天津工业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为“十三五”工业继续破浪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十三五”,天津工业已经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部署,天津工业发展必将要引领转型升级关键阶段中的新常态大势,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浪潮中,奋力打造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战略新引擎。

(一)加快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工业内生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全力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大力扶持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体系,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要不断激发工业内生活力,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放大“双创特区”的示范效应,通过探索天津特色的双创模式,建设面向全市的创新平台,广泛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与创新要素,激发改革动力、释放创新力量,为工业经济注入不竭动力。

(二)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汇聚发展动能

伴随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兴产业将逐渐改变工业发展格局,引领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一是做强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高技术产业(制造业)集群,抢占经济科技战略制高点,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核心定位,重点培育航空航天、机械工业、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遴选一批新兴产品,推动核心技术和“杀手锏”产品开发。二是拓宽延伸产业链,通过吸引聚合特色产业、龙头项目和品牌企业,系统构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充分释放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工业经济强劲的增长点。

(三)重点突破发展瓶颈,加速传统产业改造

重点突破发展瓶颈,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尤其是冶金行业,一方面要按照“去产能”任务的工作部署,坚决淘汰退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禁止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摆脱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淘汰清理僵尸企业,为新兴产业腾出土地、腾出能耗、腾出环境容量;另一方面要从供给端发力,加快传统技术改进,推动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特种钢等特殊领域高端钢制品的比重,扶持高端钢制品做强做优,实现高端产品供给,满足新需求,用新的增长点为传统产业补短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四)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继续全面深化“十个一”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完善服务,实现政府服务效能双提升。二是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密切跟踪各项政策实施效果,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政策方案,降低实体经济用工、物流、用能、用地、融资、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切实帮助企业松绑减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