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中投资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全市建设领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五大战略机遇,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充分发挥投资引领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投资结构转型升级,投资项目提质增效,推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美丽天津建设取得新成效,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创新发展动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适应新常态,因势而谋跨越新台阶

 

(一)规模跨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新态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建设领域各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了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新阶段。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万亿元,投资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年度投资规模每年迈上一个千亿台阶,并于2013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全社会投资总量达到13065.18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充分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增速换挡中高速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增速也经历了从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变,由2011年的31.1%2012年的18.1%,到2015年的12.1%。面临发展速度换挡节点,全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注重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大项目、好项目的高水平投入,积极推进消费主导的投资转型,引导投资增速温和换挡,五年的年均增速为15.5%,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稳步增长。

(三)效益达到新水平

在投资增速温和换挡的同时,全市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投资结构,深化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加速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投资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逐步转型质量效率型,投资效益达到历史新水平。2015年,全市的投资强度为3.19亿元每平方公里,与201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提高了1.51亿元。五年间全市的项目投产率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71.3%,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4.2个百分点,项目投产率的稳步提高直接有助于投资项目尽快实现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新增固定资产28726.1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全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超过5万亿,达到51410.2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2.4%

 

二、把握新常态,因势而动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面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全市积极把握经济新常态特点,因势而动,在保持投资规模适度稳步增长的同时,着力在优结构、提效益、促发展上下功夫,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彰显出转型发展新格局。

(一)投资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产业加大投入,现代都市型农业全面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对现代设施农业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97.31亿元,年均增长17.7%,是“十一五”时期投入的3.3倍。

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十二五”时期全市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万亿,达到21426.7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2.8%。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3G移动通信、高性能服务器、数字视频监控芯片、薄膜光伏电池等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项目投达产。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体系日臻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全市各部门坚持把投资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导,着力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8998.3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17.6%,高于同期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速4.8个百分点。

 “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839.358.9,与“十一五”末的1.545.253.3相比,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显著提高了5.6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4.5%,高于第二产业31.1个百分点,显著呈现三产拉动为主的特点。第三产业投资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市现代服务经济体系建设,形成了都市型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

1: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十一五投资额(亿元)

241.61

8485.61

10433.05

十二五投资额(亿元)

797.31

21426.78

28998.37

十二五年均增速(%

17.7

12.8

17.6

十二五贡献率(%

2.1

33.4

64.5

(二)区域联动一体发展

“十二五”以来,按照“统筹兼顾,推动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其他九区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各区合理规划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投资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三个层面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城乡一体发展的良好局面。

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十二五”以来,全市坚定不移地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以“十大战役”为标志的九大功能区投资建设全力推进,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在滨海新区集聚崛起,形成了功能区开发与优势产业集聚、产业布局优化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不但为滨海新区带来了高效率的集聚效益,也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在中海油有限公司油气田勘探开发、临港工业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天津港扩建、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大众汽车系列变速器项目、华泰汽车总部及汽车生产基地、于家堡站等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下,滨海新区投资强劲增长。“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累计完成投资19691.98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38.8%。滨海新区不仅为天津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擎作用,而且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中心城区全面提升。按照“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发展布局,中心城区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金融和平”、“商务河西”、“科技南开”、“金贸河东”、“创意河北”、“商贸红桥”的功能及产业特点日益凸显,现代金融、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累计完成投资3759.18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7.4%。小白楼、解放路、天津南站、文化中心等城市主中心和天津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各类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环境净化美化,载体功能显著提升。

其他九区加快发展。按照三个层面协调联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布局,其他九区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统筹联动发展,加大特色产业投入。“十二五”期间,其他九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83.7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3.8%

(三)民间投资有力支撑

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2011年,全市颁布了《关于鼓励和促进全市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全市的民间投资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二五”期间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6849.7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速达到29.7%,比“十一五”时期提高5.9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14.2个百分点。“十二五”末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8.1%,比“十一五”末提高22.8个百分点。华侨城、中玻北方光伏玻璃深加工项目、万达中心、天祥数码电子产业园、天安数码城、忠旺铝业基地、九园比克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对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民间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7%,成为支撑全社会投资保持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重点项目带动引领

“十二五”以来,全市围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坚持不懈抓大项目好项目,在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商贸旅游、高端服务业等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全市共确定实施了重点建设项目363个,累计完成投资8175亿元,占到同期全社会投资的16%。其中,工业项目投资1126亿元,所占比重为13.8%;能源交通项目投资1480亿元,所占比重为18.1%;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投资1618亿元,所占比重为19.8%;农林水利和小城镇建设项目投资2063亿元,所占比重为25.2%;社会事业项目投资648亿元,所占比重为7.9%;商贸旅游及其它项目投资1184亿元,所占比重为14.5%。新型运载火箭产业基地、渤海化工园、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忠旺铝材、大西洋高端焊材生产基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建设、西外环高速公路、京津城际延伸线、地铁56号线等一大批高端高质高新的重点项目为提高全市整体经济实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

 

三、引领新常态,因势而进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面临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全市牢牢掌握主动权,引领经济新常态,因势而进,投资建设聚焦发展新要素,培育增长新动力,把战略机遇期转化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期,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城市载体功能达到新水平、美丽天津建设呈现新面貌。

(一)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投资高端高质高新项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天津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五年来,高质高效投资推动全市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2.4%,“十二五”末经济总量达到16538.19亿元。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高端产业高地已初具规模。五年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优势支柱产业投资18553.79亿元,年均增长14.9%,占到全社会投资比重36.2%。其中,航空航天产业五年投资274.79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加速产业聚集,完善产业配套,提升产业规模,围绕“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火箭、卫星”等龙头项目,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产业布局,目前航空产业基地已经聚集了西飞机翼、PPGFTG、泰雷兹、西提斯、英德拉、索纳卡、中航直升机、海特、航新、中航产业基金等50多家航空项目。石油化工产业投资2168.39亿元,构建起从原油、炼油、乙烯到下游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2015年,生产天然原油3496.77万吨,达到历史峰值,乙烯产量129.89万吨,比2010年增长18.9%。装备制造业投资7226.53亿元,年均增长21.6%,以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围绕“高、精、尖”目标,投资建设了百利机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国钢研集团武清研发制造基地、鑫正临港重型装备建造基地等5个超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17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五基地、多集群”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电子信息产业投资3175.86亿元抢占高端,年均增长21.8%,以物联网、云计算、数字产业等新领域为主攻方向,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集群。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1169.35亿元,年均增长28.6%,也是优势产业投资中年均增速最快的行业,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13.1个百分点,正在将全市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

设备生产基地。轻纺工业投资4168.36亿元优化升级,使海鸥手表、自行车、纺织等老产品焕发出新活力。2015年,全市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9.5%,“十二五”期间优势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2.5%,显著提升了全市产业结构层级和经济发展动能。

2:“十二五”时期工业优势产业投资情况

投资额(亿元)

年均增速(%

工业优势产业投资

18553.79

14.9

1.航空航天产业

274.79

16.1

2.石油化工产业

2168.39

-13.8

3.装备制造产业

7226.53

21.6

4.电子信息产业

3175.86

21.8

5.生物医药产业

370.52

16.1

6.新能源新材料

1169.35

28.6

7.轻纺工业

4168.36

22.0

(二)城市载体功能达到新水平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双城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显著提升。五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0424.2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占到同期全社会投资的20.4%。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地铁239号线实现联网运营,56号线加快建设,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线网,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滨海国际机场二期、京沪高铁、津秦高铁、津保铁路、京津城际延伸线、铁路南站等相继投入运营,形成了通达“三北”腹地和兄弟省区市的快速交通网络。城市辐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为实现天津在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定位、发挥排头兵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美丽天津建设呈现新面貌

“十二五”以来,全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围绕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全面展开,美丽天津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供热管网改造、燃煤锅炉房改燃并网、陈塘庄热电厂搬迁改造、贯庄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城市电网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更加清新靓丽。

(四)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重围绕教育事业、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发展文化体育娱乐等加强民生领域投资。五年间,教育事业投资615.1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体育大学、海河教育园区等一批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五年来,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277.9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4倍。天津医院、人民医院、三中心医院等进行了改扩建提升;中心妇产科医院、医大总医院二期、人民医院二期、第二儿童医院、胸科医院、环湖医院等一大批公共卫生资源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卫生资源得到显著优化,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展望“十三五”,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全市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期。面临五大历史机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前所未有,必将为天津投资的增长提供较强动力。全市建设领域应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投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充分发挥投资在增加总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促进发展、提升实力等方面的强大引擎作用,通过投资平稳、健康、持续增长,为实现中央对天津城市定位,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美丽天津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