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加快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进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的保障下,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一、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67.44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0.51亿元,是2010年的1.4倍。201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0853/人,是2010年的1.6倍。全市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一)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在政策鼓励下,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25.06万亩,比2010年增长12.3%,年均增长2.3%。粮食产量达到181.75万吨,比2010年增长13.8%,年均增长2.6%。除2012年受暴雨及病虫害影响粮食产量小幅减产外,均保持增产的良好态势。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稻谷为主。2015年,全市小麦产量为59.83万吨,比2010年增长12.5%,年均增长2.4%。玉米产量为107.34万吨,比2010年增长15.7%,年均增长3.0%。稻谷产量为11.35万吨,比2010年增长1.3%,年均增长0.3%。小麦、玉米、水稻在粮食中的比重分别为32.9%59.1%6.2%。其中:玉米比重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小麦和水稻比重分别比2010年下降0.10.8个百分点。

(二)经济作物结构调整加快 

“十二五”期间,受供求关系变动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减不一,但总体产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在“增菜、增林果”的政策鼓励下,2015年,全市蔬菜产量达到441.54万吨,比2010年增长5.3%;水果产量32.71万吨,比2010年增长4.6%;瓜果产量29.98万吨,比2010年增长4.2%。而棉花和油料作物全市不是主产区,受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种植效益相对较低,种植面积减少、产量有所下降。2015年,全市棉花产量仅2.56万吨,比2010年减少59.2%;油料产量0.42万吨,比2010年减少34.4%

(三)林产品效益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 着力构筑都市型林业生态新格局,林业建设连年“升级”。相继建成武清、西青、北辰郊野公园,启动铁路两侧、高速公路两侧、水库及湿地等造林绿化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新增造林面积55.18万亩,年均新增造林面积超过10万亩。到2015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343.80万亩,比2010年增长9.6%。林木绿化率为23.7%,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林业增加值达到4.61亿元,是2010年的3.3倍,林产品效益显著提升。

(四)畜牧、渔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市积极落实国家和本市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着力实施畜牧业重大项目、推进现代畜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的发展,设施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各品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渔业生产方面,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有关渔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产业优化升级上取得新进展,在渔业增效上取得新的突破,全市渔业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见下表)。

2015年主要畜禽、水产品产量和增幅

 

 

 

 

 

单位

2015

2015年比2010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7.75

7.4

猪出栏

万头

378.00

5.5

牛出栏

万头

19.62

8.4

羊出栏

万只

68.58

2.7

家禽出栏

万只

8019.32

15.4

禽蛋产量

万吨

20.20

1.4

水产品产量

万吨

40.12

16.3

2015年,全市畜牧业和渔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9.96亿元和38.1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3倍和1.6倍。

 

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和市财政两级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五年来,中央和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92亿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补贴资金是“十一五”的两倍多,带动农民投资超过8亿元。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46.92       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1.50万台,比2010年增长14.5%;大中型拖拉机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达到84.2%,比2010年提高54.6个百分点。拖拉机配套比达到2.36,比2010年提高1.04。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加快增长,动力机械结构显著优化。

农机化作业水平方面,2015年全市农机化综合作业率达到88.7%,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机播作业率达到87.0%,比2010年提高5.1个百分点;机耕作业率达到96.3%,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机收作业率达到80.4%,比2010年提高34.5个百分点。小麦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26.71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到2015年,全市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14座,排沥河渠394条,建成泵站3160个,机电井2.58万眼。全市灌溉面积达到489.92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3.3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1.49万亩,节水灌溉率达到65.1%。建成万亩以上灌区80处,有效灌溉面积281.39万亩,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处,有效灌溉面积41.78万亩,中型灌区79处,有效灌溉面积239.61万亩。农田水利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全市农业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农业设施化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至十二五初期,全市历经4年时间完成了 4412”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农业设施化建设,实施了设施农业提升改造工程。建成6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22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畜牧、水产养殖园区;提升改造15.4万亩种植业设施、89个养殖园区,建成工厂化水产品养殖车间4.2万平方米,改造池塘3.1万亩。目前,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近70%,渔业工厂化水产养殖面积在全国占比超过15%。全市农业设施化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为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步伐不断加快

 

(一)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9万亩,流转率达到40%,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全市经营耕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超过了1000户,面积达到34.0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6.0%。畜禽养殖大户超过1万户,生猪、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都已经接近50%。蔬菜、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产品生产正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户聚集,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重大疫情监测等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全市建成“放心菜”生产基地42.6万亩,提升改造“放心肉鸡”生产基地204个,无公害蔬菜、畜禽和水产品比例分别达到90%78%65%以上,农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9.4%,农药、肥料、兽药等重要农资产品合格率为97.7%,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市相关部门加大市场监测和执法监督力度,实现了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全覆盖,对源头实现常态化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涌现。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涌现。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8876家,服务带动45万农户,其中市级合作社446家、示范社116家,新发展大型农产品销售联合社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6家,其中19家为国家级企业。

(四)休闲农业得以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了一批产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使全市休闲农业实现快速发展。蓟县郭家沟、蓟县常州、北辰双街、静海西双塘、武清南辛庄等5个村已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蓟县团山子梨园、蓟县白庄子湿地、宝坻八门城水稻景观、宝坻黄庄洼水稻景观等4处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滨海新区大港崔庄子枣园被农业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滨海新区大港四季田园生态园和蓟县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等20个村点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近3000家,带动农民就业超过28万人。2015年接待游客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保持在25%以上。

 

(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