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全市人民奋发图强、攻坚克难,连续开展了“上水平”系列活动,调结构、增活力,促发展、惠民生,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充分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

 

一、收入增速加快,城乡差距缩小

 

2015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2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2.5%,增速比“十一五”时期快2.1个百分点。

(一)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特征

1.增长提速,实际增幅较快

纵观全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历程,在经历了 “九五”到“十一五”平稳较快增长后,“十二五”时期再次发力,农村居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2.5%,扣物价后实际年均增速达到9.4%,是“六五”以来实际增长较快的阶段。“十二五”期间的较快增长并没有像“七五”“八五”时期被高物价高通胀而抵消,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农村居民财富获得了实质性的较快增长。

2. 反超城市,城乡差距缩小

“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5%,比城市居民快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06:1,缩小到2015年的1.85:1,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较快的地区。

3.结构改善,增收动力持续

“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提升。在企业用工需求增加、薪资水平较快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等因素的作用下,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54.2%增加到2015年的59.7%,提高5.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六成,是其增收最直接、最重要、最稳定的推动力。二是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继续提高。随着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资产增多和政府各项保障措施的实施,农村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持续提高,由2010年的9.6%提高到2015年的13.5%,提高3.9个百分点。尤其是租金、红利、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等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了持续动力。

1   “十二五”期间四项收入构成变化

 

2010

%

2015

%

结构增减变化

(百分点)

人均可支配收入

100

100

 

工资性收入

54.2

59.7

5.5

经营性收入

36.2

26.8

-9.4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9.6

13.5

3.9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增收速度加快,主要得益于劳动力转移的拉动、结构调整的带动和惠农政策的调动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

1.劳动力转移的拉动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加工制造、建筑、餐饮、交通运输以及居民服务等行业,不仅带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而且让稳定的薪资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全市社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人员由2010年的73.85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7.98万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成为推动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2.0%,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同步,表明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增长的主要动力。

2.结构调整的带动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提升工程,积极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促使蔬菜生产由“量增”转向“质升”。加大对示范园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全市农业生产经营逐步朝着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功能拓展方向前进,带动农业经营向农业大户、农业能手集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比重逐渐下降,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19.6%下降到2015年的11.2%,降低了8.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带动了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特色产品的形成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加之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以及公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热情。非农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2881元,占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58.2%,比2010年高12.2个百分点。

3.惠农政策的调动

“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逐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二是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扩大特困救助范围;三是调整农村价补联动范围;四是继续实施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出台民用先进炉具补贴等政策,促使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人均养老金退休金收入年均增长28.5%

另一方面,全市以示范小城镇为龙头,加快“三区联动”发展,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实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手中资源的价值越来越显现。一是宅基地换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可供出租的房源,租金收益由少到多,人均租金收入年均增长20.1%;二是转移就业后,将自有耕地出租,获取转让土地经营权收入,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收入年均增长18.8%;三是村集体利用土地等资源进入市场,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红利收入,人均利息红利收入年均增长17.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增收增添了新的动力,对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消费需求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2015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39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6.4%,比收入的年均增长快3.9个百分点,是自“七五”以来首次快于收入增长。这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百姓分享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红利,也是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的直接体现。

(一)消费支出呈全面增长态势

五年来,在小城镇建设、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教育医疗改革等政策性因素的促进下,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和对生活品质不断追求的引领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方面消费支出呈现较快增长,其中交通通讯、家庭设备及服务和文教娱乐用品服务增幅居前三位,年均增幅分别为38.9%32.7%26.4%

移动互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对交通出行便利性的需求,让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38.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7.2%提高到2015年的14.2%。小城镇建设以及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政策让居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上升,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各类节能、环保类家电需求上升,“十二五”期间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32.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3.2%上升到2015年的6.5%。农村居民重教意识日益浓厚,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势不减,年均增长26.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5.7%提高到2015年的7.8%。医疗药品市场逐步规范,加之居民保健防病意识日益增强,带动了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8.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6.3%提高到2015年的7.2%。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向更高级别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迈进。

(二)在外饮食成农村居民消费亮点

随着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全面升级,传统家庭聚会式的餐饮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追求就餐品味、档次和享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外操办家宴、喜宴、团圆宴等。“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在外饮食人均消费额年均增长15.0%,比食品消费快1.1个百分点。

(三)互联网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物流体系逐步向农村地域建设延伸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革新,网购迅速融入百姓生活,“互联网+”正席卷着一切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网购消费支出呈井喷式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支出是2013年的4.9倍。网购类别主要集中在食品、服装、手机、个人护理用品、家庭日用品等,其中在服装鞋帽方面的消费支出最多、增长最快。

 

(张春华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