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1788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8003.87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9661.30亿元,增长10.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全市法人单位就业人口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8.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涨势平稳。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保持在2%左右,全年上涨2.1%,涨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刚性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原因,涨幅为3.7%,对CPI的影响程度为73.9%。节能降耗扎实推进。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6.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9%,降幅分别比上年扩大1.4个和0.7个百分点。减煤措施不断发力,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比上年减少287.56万吨。加大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天然气消费量不断增加,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1.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二)产业转型不断推进

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39个行业大类中,35个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24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主动力,已经由原油与冶金等传统产业向以装备制造与消费品制造为主的制造业转变。装备制造业拉动有力,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1%,拉动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贡献突出,拉动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增势良好,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提高0.9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发展向好,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0%,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合计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16.5%,拉动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机械装备和汽车等现代产业合计增加值占20.8%,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石油化工和冶金等传统产业合计增加值占27.8%,拉动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回落3.4个百分点。

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0%,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商贸流通规模持续扩大,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185.72亿元,增长5.1%;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45887.32亿元,增长7.7%。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业增加值1735.33亿元,增长9.1%;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067.03亿元,增长6.8%,贷款余额28754.04亿元,增长10.6%;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83家,达到220家。现代物流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69.87亿元,增长5.1%;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双增势头,分别达到5.51亿吨、1451.90万标准箱;机场货邮吞吐量23.71万吨,增长9.1%;快递业务量达到4.1亿件,增长60.0%。信息消费快速增长,智能手机普及和“互联网+”迅猛发展带动信息消费提速,电信业务总量增长52.4%,比上年加快26.3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较快增长,房地产业增加值795.78亿元,增长17.5%,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1-11月,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496.52亿元,增长35.7%,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77.8%41.8%14.6%

(三)内需结构优化升级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9.22亿元,增长12.0%。服务业投资贡献突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三产业投资10376.56亿元,增长14.0%,比重达到71.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1.6%;其中科技服务、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1倍、61.3%58.5%。实体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完成投资9590.06亿元,增长17.2%,占全社会投资的65.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三新”产业投资增势迅猛,高技术制造业投资444.76亿元,增长34.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530.39亿元,增长39.8%。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开发投资2300.01亿元,增长22.9%;商品房销售面积2711.08万平方米,销售额3478.22亿元,分别增长53.1%94.3%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5.81亿元,增长7.2%。文化、体育娱乐等商品旺销,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增长29.4%;休闲、享受类商品销售较好,化妆品、电子音像制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4%8.6%。房地产市场活跃带动相关消费持续火热,建筑及装潢材料、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39.9%13.0%。汽车消费保持稳定增长,零售额951.76亿元,增长17.3%。旅游市场活跃,刺激消费增长,邮轮母港接待邮轮总数创历史新高,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600万人次,达到1687.19万人次,增长17.9%。大众餐饮消费保持活跃,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79.17亿元,增长13.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占全市营业额的81.9%。高端餐饮转型成效明显,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小幅增长,营业额150.48亿元,增长1.4%

(四)动能转换加快推进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区二十一园”建设有序推进,聚集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30个,建成运营众创空间139个。科技型企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7万家,其中规模过亿元企业456家,累计分别达到8.80万家和390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200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研发出大功率火箭贮箱制造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化科技成果485项。

新经济加速发展。新产业快速成长,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为12.6%。代表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产品发展良好,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4.79万辆,增长8.1倍;城市轨道车辆从无到有,生产311辆;工业机器人33套,增长26.9%;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8.2%23.1%8.8%。新业态迅速壮大,全市开展网上零售业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增至43家,零售额达到383.14亿元,增长44.6%,占限上社零额的比重达到12.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商业模式加速发展,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零售额增长较快。

(五)双向开放取得实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速推进。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产业、交通、生态三个重点领域合作。从产业合作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营,未来科技城起步建设;京冀在津投资项目2701个,到位资金1994.09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的44%,全市企业到河北投资金额400多亿元;与河北签署“1+4”合作协议,启动对口帮扶承德市工作。从交通发展看,京津实现离境退税互联互通,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为32.5%;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京唐铁路开工建设。从生态保护看,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全面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协同治污力度不断加大。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自贸区引进外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46家,合同外资额239.97亿美元,占全市的77.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5.01亿美元,占全市的24.8%。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投资贸易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有序推进,国际道路货运开通试运行。

外贸出口降幅收窄。201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26.51亿美元,下降10.2%。其中,进口583.65亿美元,下降7.6%;出口442.86亿美元,下降13.4%,降幅比年初收窄12.6个百分点。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10.4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47.5%,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202.2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45.7%。从出口市场看,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对俄罗斯、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出口超过10亿美元,分别增长1.5倍、11.3%15.0%

(六)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商事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在全国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全市民间创业热情。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93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16.59万户,比重达到98.0%。民营经济主要指标领先增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8%;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6.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3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民营商品销售额增长20.7%,快于限额以上销售额13.8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7.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在全市出口下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出口实现增长,增速为2.4%;占全市出口的25.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去产能”进展明显,压减粗钢产能370万吨,产能过剩产品持续减产,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下降15.0%11.5%。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现,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下降16.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下降32.5%,累计盘活空置楼宇440万平方米。“去杠杆”稳步推进,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3%,比年初降低0.6个百分点。企业成本持续下降,推出两批40项降成本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近600亿元;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比年初下降1.6元。投资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科技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农林牧渔和文化体育娱乐方面投资分别增长1.1倍、58.5%22.4%25.1%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工业生产下行压力不减

一是传统产业拉动减弱。2016年,石油化工和冶金产业合计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27.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全年原油产量3273.26万吨,比上年下降6.4%;轻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15.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回落0.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从投资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5.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从新增企业看,全年新增482户,比上年减少42户;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回落0.3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出口仍呈下降趋势。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2619.40亿元,比上年下降10.0%。涉及出口的31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下降,影响全市工业出口增长12.1个百分点。

(二)发展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0.9%,比去年同期(1.6%)回落2.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受产能过剩、资金紧张以及环保限产等因素的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部分企业利润明显下滑,两行业合计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8%,影响全市利润增长3.5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受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钢铁冶金、石油加工等传统行业效益下滑,税收呈下降趋势,加之“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应,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0%,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三)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一是民间投资户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虽然一些新兴产业投资增长迅速,但总量偏低,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占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3.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比重为8.6%,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民间投资增长的贡献为44.7%。二是民间投资项目融资难。从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项目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自有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为87.1%,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3.9%);贷款的比重仅为9.5%,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3%),“一高一低”凸显了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难困境。三是投资项目规模偏小。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项目投资主体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综合实力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从在建项目的平均规模来看,民间投资项目平均单体项目规模为0.72亿元,低于全市项目的平均规模(1.34亿元)。

(四)外贸出口持续低迷

一是出口增速延续负增长态势。2016年,全市外贸出口始终低迷,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促进下,全年外贸出口下降13.4%,降幅虽较年初有所收窄,但与上年相比,扩大10.7个百分点。二是外资企业出口降幅扩大。外资企业在全市外贸出口中占比高、影响大,2016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出口下降17.3%,降幅比年初扩大1.4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60.0%,比年初回落1.1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市场走势分化。传统市场中,对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出口分别下降14.3%12.8%17.1%10.3%。四大市场合计占全市出口的42.5%。新兴市场中,对东盟、巴西出口分别下降23.6%29.9%,对俄罗斯出口增长1.5倍。

 

(李娜  刘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