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
我市食用菌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食用菌生产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具有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特性,作为蔬菜的补充丰富了我市居民的“菜篮子”。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保健,食用菌日益受到居民的青睐。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近年来我市食用菌生产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据统计,2012年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近1.4万亩,比上年增长三成,产量近十万吨,增长7.6%。为了解和掌握我市食用菌生产情况,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于近日进行了一次食用菌生产情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涉农区县食用菌生产大部分已形成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其他农作物种植。
一、食用菌生产发展概况
(一)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凸显
近年来,我市食用菌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托设施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和设施大棚生产,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近1.4万亩,比上年增长31.3%;食用菌产量达9.3万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食用菌中90%以上种植的为鲜品蘑菇,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6%和11.6%。
据统计,2012年我市食用菌实现产值(按现价计算,下同)8.21亿元,比上年增加2.97亿元,增长56.7%;在蔬菜大类中,食用菌产量的比重占蔬菜(含食用菌)总产量的2.2%,实现产值所占比重为8.1%,食用菌产值所占份额高于产量份额5.9个百分点,凸显出食用菌生产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其他种植作物相比较,2012年食用菌亩均产值为5.9万元,比蔬菜亩均产值2.4万元高3.5万元、比棉花亩均产值0.2万元高5.7万元、比粮食亩均产值0.1万元高5.8万元。食用菌生产的比较效益优势更加显著。
(二)种植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青、宝坻、蓟县、宁河和静海五个区县
调查显示,我市食用菌种植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青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静海县。2012年五个区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占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的93.7%、年产量占全市92.1%。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西青区为3612亩、其次是宁河县为3150亩、宝坻区、蓟县和静海县分别为2270亩、2142亩和1897亩;年产量最大的是宁河县为5.1万吨、其次是蓟县为1.2万吨、西青区、宝坻区和静海县年产量分别为0.9万吨、0.8万吨和0.5万吨。
(三)生产模式各具特色,工厂化程度高
通过调查了解,食用菌生产与传统的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区别。食用菌生产不仅自身种植过程科技含量较高,而且对设施生产条件要求也较高。有些食用菌种生产要求控制温度、湿度、氧气、甚至控制声波,这就决定了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程度要相对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我市食用菌种植方式主要是工厂化生产和设施大棚生产,不同区县各具特色。
1.以建设示范产业园区、种植基地的模式,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园区、种植基地模式是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模式。食用菌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我市部分区县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的生产带动作用和经营的集约化,促进了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
据调查,宁河县的“齐心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生态化、现代化、多品种、产供销一条龙式的产业园区;宝坻区方家庄镇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食用菌产业链条,日生产能力达到十二吨;静海县依托西北部地区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林地食用菌种植,林海区域3个乡镇建起7个林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形成了林地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
2.以建立公司化运作的模式,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就是按照菇类生长需要,设计封闭式的厂房,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模拟生态环境,集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的高效率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周年种植。我市的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大部分是通过不同渠道投资成立有限公司,公司化运作、工厂化生产。
据调查,西青区的“闽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辰区“鸿滨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丽区“绿洲庄园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宝坻区的“永富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和泰丰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均是以公司化运作的模式、工厂化方式生产食用菌的典型。
我市宁河县廉庄乡岳道口村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个村已经实现了从小作坊式季节性生产到工厂化周年循环生产的华丽转身,推动了食用菌生产增效和提档升级,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3.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模式,合作化经营。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即是农民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利用设施大棚或露天栽培食用菌,科技含量低,规模小。这类生产方式主要集中在我市蓟县山区、宁河县等部分行政村。近年来,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模式出现了合作化经营的良好势头。蓟县根据山区的特点,主动适应农民需求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仅“出头岭山野合作社”不仅吸纳43家种植户入社,还带动200多农户种植食用菌;蓟县“中亿建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合作农户1068户,使专业合作社示范效应明显突出。
(四)投资方式灵活多样,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食用菌生产科技水平、设施水平要求较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大。近几年,我市各区县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外省投资,以及本地民营企业投资、镇级政府投资、村集体投资、村民集资和个人投资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据调查,西青区张家窝镇“闽中食用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西青区引进的第一个农业外资项目,总投资1.5亿元种植杏鲍菇;宁河县潘庄镇由台湾“威力集团”、香港“金星集团”、“蜡笔小新天津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总投资3亿余元生产秀珍菇;宝坻区“和泰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镇政府投资400万元提升改造二代温室种植金针菇;东丽区“绿洲庄园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注册资金150万元生产食用菌的民营企业;蓟县把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落实到村,扶持农户种植食用菌,取得良好效果。
(五)种植品种多样化、品牌化,适应市场需求
我市食用菌生产品种逐渐增多,由原来仅种植传统的香菇(鲜冬菇)、草菇、口蘑、平菇、鸡腿菇、金针菇、木耳等品种,发展到目前包括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玉皇菇、牛肝菌等在内的几十个品种。不仅如此,还研发种植珍稀品种如竹荪、猴头菇、灵芝菇等。
据调查,蓟县从全国食用菌之乡福建古田引进技术和人员,种植白灵菇和黑木耳,实现产品尽产尽销,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了韩国;西青区“闽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宝坻区“永富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专业生产杏鲍菇供应我国北方省市,基本上做到了尽产尽销;宝坻区“友茂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针菇一直受到市场的好评;宁河潘庄镇生产的秀珍菇填补了我市特种食用菌生产加工空白,成为全国最大秀珍菇生产加工基地;东丽区的“绿洲庄园”种植珍稀食用菌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供应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绿洲庄园”研发的食用菌新品种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和区级各类奖项。种植的“绿洲金针菇”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及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其注册商标“味鲜园”成为天津市著名商标。
二、食用菌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食用菌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食用菌整体产业发展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受各区县自然地理条件、市场开发、技术人才和区县政府对各业发展的侧重程度等因素影响,我市各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山区或远郊区县发展较快,沿海区县发展迟缓,各区县之间不能同步发展,形不成全市整体规模,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同步。如西青、宝坻、蓟县、宁河、静海五区县,2012年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其他区县所占比重不足一成。
(二)科研、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食用菌产业既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更是一项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伴随着食用菌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用菌生产中,掌握技术水平高低程度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种植的经济效益。调查了解到,我市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专业种植户在菌种开发、新技术人才培养、生产条件提档升级方面需求强劲,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求得较大发展。
(三)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我市食用菌生产虽然工厂化程度较高,但大部分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市场”的产业链,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程度低、食用菌加工技术发展迟缓、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统一不规范。调查了解到,我市食用菌产量较大的蓟县,多家食品厂生产的小包装食用菌加工仍延续传统粗加工方法,二氧化硫超标在网上曝光。食用菌生产的安全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屏障。
(四)商标、品牌意识不强
我市虽有一小部分产品被评为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但宣传力度不大,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真正能叫得响的品牌还没有。生产企业和种植户对商标、品牌的意识不强,产品的注册商标,申请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标志还没有完全普及,品牌形象还有待提升。
三、发展壮大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用菌成为“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资料显示,由于国外食用菌种植费用不断增加,种植规模急剧下降,多转向进口,这为我国食用菌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70%多,我市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统筹区域生产,协调平衡发展
各区县政府要把食用菌生产作为新兴的优势朝阳产业来发展。农业部门要依托“三区联动”,把食用菌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使食用菌生产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发展较慢的区县要尽快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发展我市沿海区县和近郊区县食用菌生产,要学习借鉴发展较强区县的成功经验,树立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县,使我市食用菌产业化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在各区县都有大幅提升,促进各区县食用菌生产协调平衡发展。
(二)多方吸引资金,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
食用菌开发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扶持作用,同时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融资。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推广食用菌人才培训,加大食用菌种植大户、经纪人等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服务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利用资金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质量安全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乎农民的增收致富。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任务艰巨。建议在我市涉农区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各乡镇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食用菌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重点开展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高效低残留食用菌投入品等方面的研发。将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识产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示范的重点和关键性指标,促进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的显著提高,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市场营销、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和信息等经济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广“订单农业” 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 “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实现企业、农民共赢。探索建立产区与销区、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食用菌流通体系,积极推行直销联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着力打造名牌产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我市食用菌产品。在做好现有名牌产品和持有注册商标的宣传工作、扩大知名度的同时,精心培育创新品牌,积极扶持壮大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创出名牌产品。通过创名牌把我市的食用菌产品打造成全国一流品牌,把握机遇增加出口量。
据统计,2012年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近1.4万亩,比上年增长三成,产量近十万吨,增长7.6%。为了解和掌握我市食用菌生产情况,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于近日进行了一次食用菌生产情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涉农区县食用菌生产大部分已形成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大大高于其他农作物种植。
一、食用菌生产发展概况
(一)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凸显
近年来,我市食用菌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托设施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和设施大棚生产,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近1.4万亩,比上年增长31.3%;食用菌产量达9.3万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食用菌中90%以上种植的为鲜品蘑菇,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6%和11.6%。
据统计,2012年我市食用菌实现产值(按现价计算,下同)8.21亿元,比上年增加2.97亿元,增长56.7%;在蔬菜大类中,食用菌产量的比重占蔬菜(含食用菌)总产量的2.2%,实现产值所占比重为8.1%,食用菌产值所占份额高于产量份额5.9个百分点,凸显出食用菌生产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其他种植作物相比较,2012年食用菌亩均产值为5.9万元,比蔬菜亩均产值2.4万元高3.5万元、比棉花亩均产值0.2万元高5.7万元、比粮食亩均产值0.1万元高5.8万元。食用菌生产的比较效益优势更加显著。
(二)种植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青、宝坻、蓟县、宁河和静海五个区县
调查显示,我市食用菌种植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青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静海县。2012年五个区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占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的93.7%、年产量占全市92.1%。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西青区为3612亩、其次是宁河县为3150亩、宝坻区、蓟县和静海县分别为2270亩、2142亩和1897亩;年产量最大的是宁河县为5.1万吨、其次是蓟县为1.2万吨、西青区、宝坻区和静海县年产量分别为0.9万吨、0.8万吨和0.5万吨。
(三)生产模式各具特色,工厂化程度高
通过调查了解,食用菌生产与传统的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区别。食用菌生产不仅自身种植过程科技含量较高,而且对设施生产条件要求也较高。有些食用菌种生产要求控制温度、湿度、氧气、甚至控制声波,这就决定了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程度要相对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我市食用菌种植方式主要是工厂化生产和设施大棚生产,不同区县各具特色。
1.以建设示范产业园区、种植基地的模式,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园区、种植基地模式是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模式。食用菌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我市部分区县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的生产带动作用和经营的集约化,促进了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
据调查,宁河县的“齐心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生态化、现代化、多品种、产供销一条龙式的产业园区;宝坻区方家庄镇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食用菌产业链条,日生产能力达到十二吨;静海县依托西北部地区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林地食用菌种植,林海区域3个乡镇建起7个林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形成了林地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
2.以建立公司化运作的模式,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就是按照菇类生长需要,设计封闭式的厂房,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模拟生态环境,集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的高效率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周年种植。我市的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大部分是通过不同渠道投资成立有限公司,公司化运作、工厂化生产。
据调查,西青区的“闽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辰区“鸿滨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丽区“绿洲庄园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宝坻区的“永富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和泰丰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均是以公司化运作的模式、工厂化方式生产食用菌的典型。
我市宁河县廉庄乡岳道口村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个村已经实现了从小作坊式季节性生产到工厂化周年循环生产的华丽转身,推动了食用菌生产增效和提档升级,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3.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模式,合作化经营。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即是农民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利用设施大棚或露天栽培食用菌,科技含量低,规模小。这类生产方式主要集中在我市蓟县山区、宁河县等部分行政村。近年来,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模式出现了合作化经营的良好势头。蓟县根据山区的特点,主动适应农民需求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仅“出头岭山野合作社”不仅吸纳43家种植户入社,还带动200多农户种植食用菌;蓟县“中亿建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合作农户1068户,使专业合作社示范效应明显突出。
(四)投资方式灵活多样,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食用菌生产科技水平、设施水平要求较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大。近几年,我市各区县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外省投资,以及本地民营企业投资、镇级政府投资、村集体投资、村民集资和个人投资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据调查,西青区张家窝镇“闽中食用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西青区引进的第一个农业外资项目,总投资1.5亿元种植杏鲍菇;宁河县潘庄镇由台湾“威力集团”、香港“金星集团”、“蜡笔小新天津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总投资3亿余元生产秀珍菇;宝坻区“和泰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镇政府投资400万元提升改造二代温室种植金针菇;东丽区“绿洲庄园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注册资金150万元生产食用菌的民营企业;蓟县把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落实到村,扶持农户种植食用菌,取得良好效果。
(五)种植品种多样化、品牌化,适应市场需求
我市食用菌生产品种逐渐增多,由原来仅种植传统的香菇(鲜冬菇)、草菇、口蘑、平菇、鸡腿菇、金针菇、木耳等品种,发展到目前包括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玉皇菇、牛肝菌等在内的几十个品种。不仅如此,还研发种植珍稀品种如竹荪、猴头菇、灵芝菇等。
据调查,蓟县从全国食用菌之乡福建古田引进技术和人员,种植白灵菇和黑木耳,实现产品尽产尽销,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了韩国;西青区“闽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宝坻区“永富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专业生产杏鲍菇供应我国北方省市,基本上做到了尽产尽销;宝坻区“友茂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针菇一直受到市场的好评;宁河潘庄镇生产的秀珍菇填补了我市特种食用菌生产加工空白,成为全国最大秀珍菇生产加工基地;东丽区的“绿洲庄园”种植珍稀食用菌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供应京津冀和“三北”地区。“绿洲庄园”研发的食用菌新品种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和区级各类奖项。种植的“绿洲金针菇”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及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其注册商标“味鲜园”成为天津市著名商标。
二、食用菌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食用菌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食用菌整体产业发展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受各区县自然地理条件、市场开发、技术人才和区县政府对各业发展的侧重程度等因素影响,我市各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山区或远郊区县发展较快,沿海区县发展迟缓,各区县之间不能同步发展,形不成全市整体规模,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同步。如西青、宝坻、蓟县、宁河、静海五区县,2012年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其他区县所占比重不足一成。
(二)科研、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食用菌产业既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更是一项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伴随着食用菌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用菌生产中,掌握技术水平高低程度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种植的经济效益。调查了解到,我市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专业种植户在菌种开发、新技术人才培养、生产条件提档升级方面需求强劲,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求得较大发展。
(三)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我市食用菌生产虽然工厂化程度较高,但大部分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市场”的产业链,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程度低、食用菌加工技术发展迟缓、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统一不规范。调查了解到,我市食用菌产量较大的蓟县,多家食品厂生产的小包装食用菌加工仍延续传统粗加工方法,二氧化硫超标在网上曝光。食用菌生产的安全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屏障。
(四)商标、品牌意识不强
我市虽有一小部分产品被评为市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但宣传力度不大,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真正能叫得响的品牌还没有。生产企业和种植户对商标、品牌的意识不强,产品的注册商标,申请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标志还没有完全普及,品牌形象还有待提升。
三、发展壮大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用菌成为“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资料显示,由于国外食用菌种植费用不断增加,种植规模急剧下降,多转向进口,这为我国食用菌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70%多,我市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统筹区域生产,协调平衡发展
各区县政府要把食用菌生产作为新兴的优势朝阳产业来发展。农业部门要依托“三区联动”,把食用菌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使食用菌生产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发展较慢的区县要尽快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发展我市沿海区县和近郊区县食用菌生产,要学习借鉴发展较强区县的成功经验,树立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县,使我市食用菌产业化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在各区县都有大幅提升,促进各区县食用菌生产协调平衡发展。
(二)多方吸引资金,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
食用菌开发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扶持作用,同时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融资。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推广食用菌人才培训,加大食用菌种植大户、经纪人等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服务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利用资金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质量安全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乎农民的增收致富。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任务艰巨。建议在我市涉农区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各乡镇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食用菌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重点开展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高效低残留食用菌投入品等方面的研发。将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识产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示范的重点和关键性指标,促进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的显著提高,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市场营销、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和信息等经济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广“订单农业” 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 “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实现企业、农民共赢。探索建立产区与销区、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食用菌流通体系,积极推行直销联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着力打造名牌产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我市食用菌产品。在做好现有名牌产品和持有注册商标的宣传工作、扩大知名度的同时,精心培育创新品牌,积极扶持壮大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创出名牌产品。通过创名牌把我市的食用菌产品打造成全国一流品牌,把握机遇增加出口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