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紧跟时代步伐 筑就现代商业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商贸系统对计划经济形成的购销政策、商业结构和流通模式、商业企业内部机制以及商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冲破统购包销的束缚,改革商品购销政策,缩小计划商品范围,增强市场调节功能,拓宽流通渠道,打破国营商业分配型垄断机制和单一所有制体制,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贸经济,持续加大外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演变,天津现代化商业体系大流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经营模式百花齐放,商贸市场呈现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
四十年间,天津商贸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统购包销到多元化发展。商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持续扩大,行业水平稳步提升。1978年至2017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由102.35亿元增至49133.33亿元,增长479.1倍,年均增长17.2%。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发展,星级酒店由改革之初的不足10家增长至84家,拥有客房1.73万间,其中五星级酒店15家。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额”)5729.67亿元,比1978年增长226.5倍,年均增长14.9%。
一、1978-1988年:改革开放探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天津商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天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搞活流通、振兴经济”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商业大发展的环境下,天津商业突破了纵向分配型商业流通体系,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继续发挥国有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培育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活动,流通和消费市场从国有垄断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局面转变。商业中心城市作用得到恢复和强化,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多种商业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多种商业经济形式并驾齐驱,商贸经济兴旺发展。1988年,商业增加值21.7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8.4%,是1978年的3.1倍,年均增长12.0%。全民商业网点3991个,供销社网点3329个,其他集体商业网点4012个,个体商户59820个,与1979年相比,分别增长37%、1.4倍、13.6%和500倍。在全市社零额中,集体商业经济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2%上升到21.6%,个体商业经济十年间从无到有,发展到16.6%的比重。
(二)多渠道流通体制逐渐形成,特色零售体系得到恢复
随着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单一经营向多渠道经营方式转变,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市场活力。截至1988年底,全市工业企业附设的零售门市部165个,其他生产部门附设门市部163个。商品交易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城乡集贸网点达到257个,成交额8.7亿元,其中,粮食成交量25630吨,猪肉成交量7400吨,蔬菜成交量168070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3.6倍、2.2倍、5.2倍。
为了打造天津特色零售业态,1981年初,和平路、东马路商业一条街开始恢复和整顿,并陆续新建了南市食品街、古文化街、旅馆街和服装街四条独具特色的商业街。零售商业网点初步形成以“商业一条街”为轴心、各区中型商场为骨干、生活片区小型商店为主体的三级“宝塔型”格局。1988年,全市社零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1.28亿元,比1978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17.0%。
(三)市场供应明显改善,商品购买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后,生活用品供应得到改善,过去紧缺的商品开始涌入市场,居民购买力显著提升。70年代后期,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代表的商品陆续进入百姓生活。80年代,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开始步入普通家庭。1983年居民吃穿类日常生活消费与1978年相比得到明显改善,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长69.4%,猪肉增长19.8%,鲜蛋增长3.0倍,棉布增长15.7%。1988年,电视机销量比1983年增长5.5倍,其中彩电已销售12万台;电风扇增长1.0倍,电冰箱增长74.3倍,洗衣机增长3.75倍,收录机增长2.0倍。
二、1989-1998年: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
1989-1998年,是贯彻“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规划的重要发展时期,流通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股份制和“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商业设施建设加快,国际著名商业集团进入天津,餐饮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类市场快速恢复和发展。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天津商贸系统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一)商业设施建设加快,外资企业进入天津
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为天津商业注入新活力,改革开放后,全市商业系统以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业、建立大市场为目标不断加大商业投资力度。1998年末,天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32.05亿元,比1982年的8.83亿元增长14.0倍,年均增长18.4%。期间改造了中原公司、南楼商场等老牌商场,集中装修了亨得利钟表店、中华百货售品所、天香商场、狗不理包子总店等一批老字号,兴建了东方商厦、滨江商厦、伊势丹百货中心、金元宝百货、凯旋门百货等一批现代化购物中心。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天津不断加大外引内联力度,打破了外资不得进入商业零售领域的限制,引入国际著名商业集团,合资或独资经营零售业和餐饮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活力不断增强。1993年,开办了首家大型合资百货综合商场——伊势丹;1997年由法国投资的家乐福超市开始营业;麦当劳、肯德基至今仍是全市规模最大的餐饮企业。至1998年底,全市共有“三资”商业网点772个,从业人员1.81万人。
(二)流通体制深化改革,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津商品交易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集市逐步发展起来,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扶持、规范管理,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的市场新格局基本形成,为天津商业流通体系繁荣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98年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40个,比1980年增加了630个,比1988年增加了483个,年成交额318.63亿元,是1980年的654倍,是1988年的36倍。其中,消费品市场620个,生产资料市场120个。
至1998年,全市38个重点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82.30万平方米,摊位数近3.2万个,其中,营业面积超过一万平米的市场22个,摊位数超过1000个的市场有9个,另有9个消费品批发市场和4个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交易品种涵盖了钢材、汽车、农产品、服装等十几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红旗路农贸市场、何庄子蔬菜批发市场、大胡同小商品批发市场、北洋(天津)钢材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和配件城等重点市场已经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有效带动了商业经济发展,中心城市集散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餐饮行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多种模式经营的市场为我市商贸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餐饮业迎来快速发展期。1998年底,全市餐饮网点超过3万个、从业人员10.5万人、年营业收入50.02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8.6倍、11.7倍和47.2倍,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1.5%。从规模看,大型餐饮企业208个、中型140个、小型3.0万个。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餐饮企业148个,“小吃”一条街12个,私营个体餐馆星罗棋布。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经济成分、高中低档兼有、中外风味汇聚的餐饮服务体系。
三、1999-2012年:繁荣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为标志,天津市积极推进现代化流通业发展,一手抓新型商业业态建设,一手抓对外开放,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后来居上,天津商贸经济迎来繁荣发展阶段。
(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天津商贸系统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积极扶持新型产业,注重企业效益提升。2012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实现销售额25157.54亿元,是1998年的26倍,年均增长26.3%。其中,金属材料、石油及制品、汽车成为我市三大支柱类商品,占全市销售额比重61.6%。2012年,全市社零额3921.43亿元,是1998年的6.7倍,年均增长14.5%。
十四年间,天津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高。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89.28亿元,资产总计7522.50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01.04亿元,利润总额235.29亿元,全面扭转1998年的亏损局面。
(二)零售业态不断丰富,连锁经营后来居上
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是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流通方式。天津市连锁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在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商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现代化。由于经营方式与组织结构独具优势,使其很快成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主流和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012年,全市零售连锁企业门店总数1906个,营业面积261.8万平方米,从业人数3.7万人,实现零售额502.19亿元。餐饮连锁企业门店总数458个,营业面积17.7万平方米,从业人数3.3万人,餐位数5.4万个,营业额44.38亿元。
(三)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结构持续改善
随着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用等基本生活用品不断升级换代,消费商品种类扩大到住、行、信息、教育、文化、医疗等各个方面。吃类商品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健康,主食比重减少,副食蔬菜水果等比重上升;消费者服饰消费需求升级明显,消费观念由耐穿、耐脏、御寒向求新求变、追求个性发展;家用商品种类在90年代以摄像机、电脑和小家电等为主,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设备、汽车、医疗用品、智能家居家电等消费成为主流。
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0024元,是1998年的3.7倍,年均增长9.7%。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下降,由1998年的43.6%下降至36.7%,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由4.7%增至15.4%,交通与通讯消费比重由4.7%增至15.4%。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24.9辆,比2002年增长19.8倍;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98.9台,增长2.8倍;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5.0部,增长4.0倍。
四、2013年以来:全市商贸经济迈向多元化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商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三个着力”为元为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不断涌现,商贸经济迈向多元化发展阶段。
(一)城市商业综合体成为新商业模式
商业综合体既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又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商贸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载体,现已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核心区域和环城区域的商业氛围日渐成熟,城市商业综合体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零售到多形式多业态的全面提升。
2011年之前,全市符合国家统计标准的商业综合体仅有3家。如今已发展到26家,商户3375个,吸纳就业人员3.3万人,营业面积115.9万平方米,停泊车位2.9万个,年客流量2.1亿人次,实现销售额(包括零售业商户销售额、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商户营业额)131.62亿元。
(二)电子商务打造智慧商业城市
近年来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全市成功建设了滨海高新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武清、宝坻、中北、中新生态城4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天津港保税区、东疆港保税区、东丽航空商务区、武清区4个跨境电子商务创新试验区,多家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云集天津。空间上科学规划、产业上合理布局、功能上体现特色,全市电商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天津物产集团成立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天物大宗”,提供钢铁、煤炭、矿石、化工、油品等多品种现货交易,走在全国前列。一批传统品牌如海鸥手表、飞鸽自行车、郁美净化妆品、应大时装等也纷纷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发力互联网。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销售额1353.15亿元,占限上销售额比重4.5%。
另一方面,天津市网上零售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消费市场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以前,全市仅有23家限额以上企业开展了网上零售业务,如今已发展到103家,增长3.5倍。目前,阿里巴巴、唯品会、当当网、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区域结算中心落户天津,并在一定范围内聚集,产业发展的区域品牌特色的识别性逐步凸显。2017年,全市卖家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30.20亿元,占社零额比重14.5%。
(三)“津门老字号”加快转型升级
“老字号”企业在严守行业标准和注重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随着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因时因势加快改革创新。商务部自2006年开始认定“中华老字号”二批次,天津市2009年开始认定“津门老字号”四批次。全市共有狗不理、桂发祥、桂顺斋、劝业场、老美华、亨得利等“老字号”商业企业38家。其中,狗不理、老美华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应潮流的新产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实现老字号品牌多元化发展;郁美净、亨得利借力“互联网+”,积极研发电商服务;起士林创新西餐和西点品种,拓展冷食领域创新。
(四)港口优势扩大,新商业模式引领发展
天津商业依托天津港口优势,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商等新商业经营模式,逐渐成长为天津商业增长的新动能。
平行进口车贸易引领全国。平行进口汽车,对比“中规”进口车具有价格低、品质好、款式新颖等特点,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平行进口车已成为消费者重要的购车选择之一。天津平行进口车起步较早,自2015年全国开展试点以来,天津市不断加大行业规范力度和金融、售后服务等配套措施,推动平行进口车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5家平行进口车试点平台和35家平行进口车试点企业,远远多于上海、广东、福建、青岛、大连等沿海省市。2017年天津平行进口车数量占全国的76%。
跨境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全市跨境电商订单量突破400万单,交易额突破8亿元人民币。其中,保税区占全市85%以上,较2016年增长了近24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全市以京东、网易、唯品会、聚美优品、菜鸟(天猫国际)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同时一批本地跨境电商企业正在积极培育,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