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市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生产条件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天津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由高速发展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快速转变,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农业全面升级的目标正在加速实现。
一、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京津冀绿色精品高档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天津农业跨越式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一)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新农村建设、“菜篮子”工程、 “4412”工程以及设施农业提升工程等支农惠农工程的实施,天津各类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种植业产品情况。2017年天津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12.3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5.3万吨,增长81.5%;棉花总产量达到2.5万吨,是1978年的10.9倍;油料产量1.3万吨,增加了26.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9.6万吨,是1978年的2.2倍。
畜牧业产品情况。2017年天津市生猪出栏297.2万头,是1978年的4.1倍;1978年牛出栏仅为0.07万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牛肉需求增加,2017年牛出栏已达到19.5万头,是1978年的278.4倍;2017年羊出栏55.2万只,是1978年的14.4倍;家禽出栏6137.6万只,比1995年纳入统计范围时增加了96.7%。猪、牛、羊、禽四大畜牧业品种肉类总产量为36.1万吨,是1978年6.51万吨的5.5倍;禽蛋总产量达到19.0万吨,是1978年的11.6倍;牛奶产量达到52.1万吨,彻底摆脱改革开放前牛奶供应的紧张状态。
渔业生产情况。2017年,天津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3万吨,是1978年的7.2倍。水产品养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水产品总产量的提高,2017年全市养殖水产品产量达到27.8万吨,是1978年的83.5倍,其中海水养殖产品产量达到0.9万吨,是1978年的81.2倍;淡水养殖产品产量达到26.9万吨,是1978年的83.6倍。
(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在耕地资源有限、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天津市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入手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种植业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2017年,天津市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为402.7公斤,是1978年的3.1倍,其中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个主要品种平均亩产分别是1978年的2.5倍、3.4倍、2.5倍和1.78倍;棉花(皮棉)平均亩产81.7公斤,是1978年的10.1倍;油料作物平均亩产150.6公斤,是1978年的4.4倍;蔬菜及食用菌平均亩产3901.5公斤,是1978年的1.82倍。
畜牧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畜禽养殖逐步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快速实现产业化发展,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其中,生猪养殖周期大幅缩短,出栏率由1978年的72.3%提升至2017年的165.2%;活牛养殖发生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前以役用牛养殖为主,1978年牛出栏率仅为1.3%,到2017年肉牛、奶牛存栏分别达到13.8万头和11.9万头,役用牛仅有几百头,牛出栏率达75.4%,牛肉产量3.4万吨,牛奶产量52.1万吨;羊出栏量则由1978年的3.8万只增长至2017年的55.2万只;家禽养殖也由产蛋为主逐渐转变为产肉、产蛋并重,2017年禽肉产量达到7.7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9.0万吨。
(三)农业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农林牧渔业生产格局发生彻底转变。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17年的50.5%;林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0.6%提升到2017年的2.2%;畜牧业比重从15.6%提升到27.1%;渔业比重从3.3%提升到17.2%;农林牧渔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比重已达到3.0%。总格局优化的同时,各个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从1978年的85.8%下降到2017年的79.9%,经济作物比重比1978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方面,马、驴、骡等役用牲畜由1978年的17.8万头减少至数千头,牛的主要用途由役用转为食用,存栏则由1978年的5.3万头提升至25.8万头。生猪、羊、家禽等提供肉、蛋、奶、皮毛等产品的畜禽存栏不断提高,2017年生猪存栏180.0万头,比1978年增长79.3%;羊存栏43.5万只,增长93.5%;家禽存栏达到2294.5只。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生产条件的改善,天津市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积极落实中央部署,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天津市作为全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城市之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正快速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向提升节水灌溉率的方向发展, 2017年末,天津市有效灌溉面积为457.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353.2万亩,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77.1%。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天津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1978年至2002年,农业机械数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82.1万千瓦迅速提升至612.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数量由1.66万台增加至4.54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0.89万台,小型拖拉机3.65万台。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002年全市农田机耕率达90.7%,农田机播率45.2%,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的比重为20.4%,其中小麦机收率达97%,水稻机收率达62%。第二阶段由2002年至2017年,农业机械快速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数量有所减少但发展水平加速提升。2017年,天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调整至464.6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数量调整至1.7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5万台,小型拖拉机0.18万台。虽然农业机械总动力、数量均有所下降,但在农业机械大型化、集约化的推动下,2017年全市小麦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机耕、机播、机收率均达到100%;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94.73%;玉米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97.92%。
(三)设施农业建设加速发展
通过“菜篮子”工程、“4412”工程及设施农业提升工程的实施,2017年,天津市温室数量达到6.3万个,占地面积9.4万亩;大棚数量达到6.2万个,占地面积8.4万亩。温室和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8万亩,产量123.8万吨,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44.4%,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47.3%。
(四)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末,在养殖户中,生猪养殖规模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总户数占养殖户总数的31.4%,但其拥有的生猪存栏占全市生猪存栏的比例达到83.8%;牛养殖规模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总户数占养殖总户数的21.4%,但其拥有的牛存栏占全市牛存栏总量的比例达到83.1%。羊和鸡几乎全部由规模户和生产经营单位饲养。
(五)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深入人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需要,农业生产也正逐步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迈进。
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初期,化肥、农药的推广使用曾经极大的促进了天津农业的快速发展,施用量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绿色,对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需求量显著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开始逐渐减少。2017年,天津市化肥施用折纯量为18.01万吨,比2009年的最高值25.96万吨减少了30.6%;农药使用量为0.24万吨,比2009年最高值的0.38万吨减少了36.8%。
畜禽废弃物治理工作加速推进。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一是制定了《天津市规模户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天津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和利用工作方案》,并专门成立了粪污治理工程办公室;二是完善配套资金支持,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的财政补贴由40%提升至80%;三是加快有机肥厂建设,引导农户增加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有机肥年产量达到20万吨左右。截止2017年,天津市共完成1615家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工作。
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促进农业发展、加快生态城市和美丽天津建设,市委市政府颁布《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促进天津市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一方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郊野公园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在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的运营过程中,着力引入现代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特色优质农业、高标准设施农业等在公园内蓬勃发展,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天津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投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社会资本投入超过80亿元。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点。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从业农民达7万人,接待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天津市已经提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到3150万人次,消费规模突破125亿元。
三、成功的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天津农业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在于:
一是全面落实中央“三农”改革相关政策,有力推动天津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40年,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三农”改革相关政策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对18种农产品价格平均上调24.8%”、“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等各项改革政策在天津的全面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农业发展日趋规范、农业功能日趋完善。在过去的40年里,天津始终坚持想事情、定政策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满足群众需求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天津从1988年陆续开启了“菜篮子”、“米袋子”和“畜禽废弃物治理”、“畜禽废弃物资源利用”、“湿地公园建设和森林公园保护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天津市文明生态村创建”、“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休闲农业“百千万”工程等工作。这些工作效果的显现,实实在在地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带动农业产业升级。40年来,天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转变发展方式,一切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使天津市“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上世纪80年代天津实施了农业良种工程,依靠科技支撑了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90年代,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进入本世纪,土地流转进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加快,土地集约化和农业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各项工作的落实,不仅解决了天津当时农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推进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紧紧抓住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这个主题,突破了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牢固树立对农业“多予、少取”的发展理念,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向农业生产倾斜,增加农业生产投入,进而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机械化率明显提高,设施农业、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观。
注:2017年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数据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修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