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一、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居民的收入也同样大幅提高。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54元,比1978年增长162.4倍,年均增长13.6%。从40年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变化状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初期的天津农村居民收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党中央出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党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肯定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在此期间,天津认真落实党中央政策,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截止到1983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元,比1978年增长1.69倍,年均增长21.9%。
第二阶段(1984-1991年):农村工业化兴起时期的天津农村居民收入
1984年,国家开始实行政社分开,开展农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开始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在中央文件的指导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在1984年的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提出了“统一思想,依托城市,城乡结合,相互协作,相得益彰,比翼齐飞”的乡镇企业发展方针。1986年天津根据中央政策,进一步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1988年确定了“城乡结合发展乡镇企业,整体推动振兴天津经济”的基本思路,为乡镇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政策的引领下,天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进厂务工或投资办厂,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日益丰富。1991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9元,8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9%。
第三阶段(1992-2002年): 农村改革深化时期的天津农村居民收入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1996年国家制定了《乡镇企业法》。在这段时期,天津大部分乡镇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始转制和调整重组,乡镇企业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固定资产原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29元,在此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8%。
第四阶段(2003-2012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天津农村居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三农”突出问题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包括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等政策。在此期间,天津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示范小城镇的发展,到2011年已经先后批准了四批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天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至2012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93元。10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
第五阶段(2013年至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的天津农村居民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示范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农民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调减低效作物改种高效益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帮助农民建设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补贴标准的统一。至2017年底,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54元。5年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0%。
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天津比全国高8322元;在全国31个省市由高到低的排位中,居第4位。
二、增收内在机制不断完善,城乡差距减小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村改革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扩大开放,活跃农村经济主导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居民增收的渠道。从收入构成看,天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从1978年的86.3%降到2017年的60.4%,而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从少到多,占比不断上升。
1978年,天津农村居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停滞的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村经济逐渐走出单一的农业经济格局,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二、三产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居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1985年,天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首次超过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1%和56.6%。进入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天津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大力发展区县经济,私营、个体、股份制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农民自由流动的放开,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0年,天津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45.3%,比198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天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探索了“宅基地换房”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新机制,建立了帮扶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增收机制,打造“四金”(薪金、养老金、租金、股金)农民。2011年,天津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居民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提高到3.8%和9.0%。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三区”联动发展,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循环农业建设,融合推进一二三产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狠抓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最稳定的推动力。2017年我市农民工总量为146.7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1.0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75.7%,农村居民财产净和转移净收入占比持续提高,分别达到4.6%和9.4%,租金、红利、转让土地经营权租金的快速增长以及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持续动力。
表1 1978年以来部分年份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情况
年份 |
工资性收入占比 |
经营净收入占比 |
财产净收入占比 |
转移净收入占比 |
1978 |
86.3% |
13.7% |
|
|
1985 |
40.1% |
56.6% |
3.3% |
|
2000 |
45.3% |
51.2% |
1.1% |
2.4% |
2011 |
55.8% |
31.4% |
3.8% |
9.0% |
2015 |
59.7% |
26.8% |
4.2% |
9.3% |
2017 |
60.4% |
25.6% |
4.6% |
9.4% |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推进传统农村向现代化城镇转变,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天津城镇化率达到82.93%,比1978年提高约6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呈现出逐年缩小的态势(见表2)。2017年城乡收入倍差为1.85,比1978年缩小0.69。收入差距的减小一方面体现为“一体化”成效逐步显现,二元化结构制约壁垒逐渐破除,同时也体现出天津市政府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取得的有效成绩。
表2 1978年以来部分年份天津市城乡收入差距情况
年份 |
城镇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
农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
城乡居民 收入比值 |
城乡居民 收入绝对差(元) |
1978 |
388 |
153 |
2.54:1 |
235 |
2001 |
8672 |
3911 |
2.22:1 |
4761 |
2006 |
13266 |
6096 |
2.18:1 |
7170 |
2011 |
24158 |
11941 |
2.02:1 |
12217 |
2012 |
26586 |
13593 |
1.96:1 |
12993 |
2013 |
28980 |
15353 |
1.89:1 |
13627 |
2014 |
31506 |
17014 |
1.85:1 |
14492 |
2017 |
40278 |
21754 |
1.85:1 |
18524 |
三、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质量逐步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市场的建立及完善和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天津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2017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大幅提高达到16386元,是1978年的124.2倍,年均增长13.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基本生活型向享受型消费转变。2017年,农村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四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合计达63.7%,较1978年降低了31个百分点;而在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比重达34.5%,较1978年提高32.2个百分点。
(一)食品消费从生存向营养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绝对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人均达到4852元,比1978年增长60.4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1978年为59.8%;2000年首次降至40%以下,为39.5%;2017年底已下降至29.6%。
同时天津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改善,膳食搭配日益优化。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健康生活合理饮食消费理念的不断普及,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粮食为主的结构,逐渐向种类繁多、营养优质、搭配合理的优质饮食结构转变。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78年的245公斤下降到142.4公斤;肉禽蛋奶水产品消费量从1978年的4.5公斤上升到66.9公斤;干鲜瓜果从无到有,2017年达到71.3公斤。
(二)衣着消费逐渐多元化
8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的穿衣观念尚未得到改变,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增速较慢。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服装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服装材质渐渐增多,衣着逐渐告别短缺,成衣化趋势明显,农村居民生衣着消费逐渐多元化,从穿着暖和转向穿着舒服再到穿着漂亮,不断追求时尚化、个性化发展,并逐步向城镇居民靠近。
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128元,比1978年增长55.4倍。年均增长10.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9%,比1978年下降8.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衣着消费的差距由1978年的2.70倍缩小到2017年的1.88倍。
(三)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更加清新优美
从1984年起,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为农村居民办实事,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电网覆盖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8.2%,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5.4%,26.4%的村有绿化园林景观设计,23.0%的村开通了管道燃气, 15.1%的村还实现了集中供暖。
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也促使了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的变化。房屋结构早就告别了土坯房,房屋质量也今非昔比。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建筑面积33.5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2.7倍左右。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354元,是1978年的将近240倍;占总消费比重由1978年的10.6%提升到20.5%。
与此同时,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普及到淘汰,再到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的从无到有,并逐步普及,节能环保型家电逐渐成为农民家庭的新追求。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101元,比1978年增长90.75倍,年均增长12.3%。2017年末,百户拥有洗衣机99.5台,电冰箱100.3台,热水器93.0台,空调81.9台。
(四)出行和交通发生质的飞跃
交通通信消费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变化最大的一类消费,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基本没有交通通信支出,到1992年人均也就只有20元的消费。随着交通、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农村居民的出行和沟通提供了便利。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村村实现了道路硬化、通公路、通电话、通宽带和通有线电视,农村电网覆盖率达100%,73.8%的村可以便利乘坐公共汽车。从自行车、摩托车的鼎盛到没落,从助力车、轿车的从无到有,居民的出行方式也经历更多选择。同时,随着电话、手机、宽带的普及,农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近十年,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交通通信消费水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7-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从442元增加至2902元,年均增速高达20.7%。家庭年末每百户拥有的助力车、家用汽车、移动电话数量也迅猛增长,10年间分别增加了57.3辆、30.6辆和84.5部。
(五)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改革开放后,天津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持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农民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95.8%的村上幼儿园或学前班便利,97.5%的村上小学便利,81.1%的农村劳动力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同时,政府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74.2%的村有政府组织的文化服务,93.4%的村有健身器材。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属于精神消费的层次,受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集中在教育消费上。近十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发展享受型消费,文化和娱乐消费增多,2017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1343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8.2%,比1978年提高7.4个百分点。同时,教育消费在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2017年,教育消费占比已降到71.2%,文化娱乐消费占比上升到20.8%。
(六)保健防病意识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不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均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布局,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99.8%的农村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88.0%的村设有卫生站。同时,天津出台多项政策,不断提高医疗补贴标准,提升医疗保障能力,改善基层医疗条件。近几年,随着医疗药品市场的逐步规范,加上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带动了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2017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1407元,占总消费比重为8.6%,比1978年提高7.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