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解读】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天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大环境,主动探索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为天津经济发展迈入小康实现富起来,进而走向强起来擎起了奋进的风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的要求为元为纲,以实现中央对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定位为导向,充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天津对外开放,积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对外贸易规模增长百倍,成为天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动能

(一)进出口总量增长113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积极释放政策红利,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自贸试验区为各个阶段的标志和龙头,开发开放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17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29.45亿美元,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9.88亿美元相比,增长113.3倍,年均递增12.9%;其中:出口435.65亿美元,增长49.4倍,年均递增10.6%;进口639.81亿美元,增长558.5倍,年均递增17.6%。

四十年来,在天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进程中,对外贸易体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1978-1987年为改革探索阶段。我市对外贸易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变革为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治理整顿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天津对外贸易实行自负盈亏新机制,形成了外贸出口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格局,为外贸的快速发展积蓄了能量。198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1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倍;其中:出口15.17亿美元,增长75.6%;进口4.96亿美元,增长3.0倍。

  2、1988-1997年为改革调整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推动下,天津外贸向着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1997年,我市进出口额100.23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4.0倍;其中:出口50.18亿美元,增长2.3倍;进口50.05亿美元,增长9.1倍。

3、1998-2007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基于党的十四大对外开放积蓄能量的释放,加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天津外贸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入世后,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以平均每年增加近100亿美元的速度,连续五年飞速增长。2007年,外贸进出口额715.5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6.1倍;其中:出口381.61亿美元,增长6.6倍;进口333.89亿美元,增长5.7倍。

4、2008-201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这十年间,天津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把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实力迅猛增强。2017年,我市外贸进出口额1129.4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7.9%;其中:出口435.65亿美元,增长14.2%;进口693.81亿美元,增长1.1倍。

2012-2017年,我市累计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为7080.06亿美元,2889.7亿美元和4190.38亿美元,占改革开放四十年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49.2%、44.0 %和53.7%。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1、贸易方式灵活多样。改革开放初期,受资金、技术以及国外销售渠道和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方式仅为低劳动力成本的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1980年,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进出口额仅为0.10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0.5%。1990年,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12.87亿美元,占进出口额的58.2%。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金和技术的逐渐积累以及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到九十年代末期,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在贸易方式中居主导地位,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82.67亿美元,占进出口额的65.6%,超过一般贸易39.8个百分点。

加入WTO后,中国由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使一般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进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386.47亿美元,占进出口47.0%,超过加工贸易7.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积极拓展对外贸易领域,在促进结构优化上着力,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进出境或转口等争相发展,协同推进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格局。

2017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537.69亿美元,是1997年的20.9倍,占全市进出口总额47.6%,超过加工贸易18.2个百分点,居我市对外贸易方式首位;加工贸易进出口331.66亿美元,是1997年的6.6倍,占全市进出口总额29.4%;同时,保税区进出境或转口货物也得到较快发展,2017年转口货物进出口233.5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20.7%。

2、贸易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实行国家专营的外贸体制。1984年国务院提出“政企职责分开,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改革指导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也指明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和方向。我市积极贯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部分外贸部门还原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属性。1980-1992年,我市外贸部门进出口额达243.54亿美元,其中出口196.02亿美元。

从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开始逐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国有企业也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迈进。九年间,随着汇率体制、外贸发展战略、加工贸易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利用外资的发展,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更加明显,外商投资企业对全市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突显。在这九年间,我市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进出口额达672.28亿美元,年均递增31.2%,其中出口297.32亿美元,年均递增36.7%。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将外贸经营权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权审批的取消,有效促进了我市外资企业进出口持续扩大,使外资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1年,我市外资企业进出口额达711.49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4.0倍,其中出口308.68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3.4倍。十年间,外资企业累计进出口额达4580.45亿美元,其中出口2228.90亿美元。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在“和平、发展、合作”的基础上,增添了“共赢”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旗帜。面对国际市场多样化,我市积极采取重点企业帮扶、外贸融资担保等措施,以“标准化+商事认证+贸易促进”新模式助力出口型企业建设,有效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六年间,我市累计出口总额2889.70亿美元,占累计进出口额比重为40.8%,其中国有、外资、民营企业累计出口额分别为415.67亿美元、1851.67亿美元和617.87亿美元,占累计出口额比重分别为14.4%、64.1%和21.4%。

2017年,全市出口额435.65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出口55.0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12.6%;外资企业271.59亿美元,占比62.3%;民营企业104.71亿美元,占比24.0%;与2011年相比,出口占比分别是持平、下降7.0个和提高7.9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出口贸易方式结构逐步趋于多元化。

3、“优进优出”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1999年,原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2001年加入世贸后我国实行了一般自由贸易政策。近十年里,我市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9.14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262.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35.3%和62.1%。

201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5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308.33亿美元,比重分别为38.0%和70.8%,比2008年分别提高2.7个和8.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商品也成为全市进口的重点领域,飞机、汽车及零部件、航空器零件、液晶显示板等进口额达244.53亿美元,占全市进口额的35.2%。

(三)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奋力开拓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外贸市场多集中于香港等20几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对中国香港和日本出口额超过亿美元;到九十年代初也仅有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德国出口超过亿美元;随着我市滨海新区的成立,全市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21世纪初期,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7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天津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涉及200多个,出口额超过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68个。

1、奋力拓展新兴市场。2010-2017年,我市在稳固欧盟、美国、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2017年对俄罗斯、非洲、拉美市场出口额65.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访问了13个周边国家,将“一带一路”从构想迈入“务实合作”,我市积极借助“一带一路”的实施,乘巴西第六届金砖会晤东风,不断强化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2017年,我市对金砖国家进出口68.8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额的6.1%,其中:出口33.68亿美元,占比7.7%,进口35.13亿美元,占比5.1%,进出口、进口占比分别比2014年提高0.7和1.2个百分点,出口持平。

2、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2014-2017年,对“一带一路”国家实现进出口额1017.77亿美元,出口671.60亿美元,进口346.17亿美元。其中:2017年进出口257.34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的22.8%,出口163.2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37.5%,进口94.14亿美元,占全市进口的13.6%,比2014年分别提高了3.2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二、直接利用外资已成为天津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法宝

(一)实际利用外资近两千亿美元,设立外资企业近三万家

1979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天津落户,由此拉开了外商在天津直接投资的帷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工业和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请进来”和“走出去”,率先在全国实行各部门联合办公,为外商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了我市利用外资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我市引进外资企业2.8万家,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150家,实现合同外资额2878.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1722.93亿美元。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各类商业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六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4962家,实现合同外资额1507.4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925.55亿美元,占改革开放四十年累计的比重分别为17.8%、52.4%和53.7%。

四十年来,天津利用外资发生了四次重大改革。

起步阶段(1979-1990年)。伴随国家首先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并扩大地方审批外商投资的权限等政策和措施的逐步实施,调动了天津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十二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602家,实现合同外资额6.20亿美元,实际使用额3.65亿美元。1990年,引进外资企业131家,合同外资额达1.64亿美元,同比增长93.6%;实际使用额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加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我国对外商投资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随着天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环境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外商投资的较快发展。十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3078家,实现合同外资额306.57亿美元,年均递增42.0%,实际使用额155.29亿美元,年均递增44.4%,占改革开放四十年累计额的比重分别为47.0%、10.7%和9.0%。

持续发展阶段(2001-2010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天津利用外资由单纯数量的扩大逐渐转向注重质量的提高,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十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7887家,实现合同外资额888.87亿美元,年均递增14.2%,实际使用额511.57亿美元,年均递增14.4%,占改革开放四十年累计额的比重分别为28.3%、30.9%和29.7%。

迅速发展阶段(2011-2017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促进我市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推动吸收国际资金再上新台阶。七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5596家,实现合同外资额1675.82亿美元,实际使用额1056.1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四十年累计额的比重分别为20.1%、58.2%和61.3%

(二)利用外资领域拓宽,结构优化升级

1、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善。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同时,外资逐步向服务业覆盖。截止2017年,制造业合同外资额810.43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总累计的28.2%;服务业合同外资额2014.76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总累计的70.0%,其中,融资租赁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占合同外资额总累计比重分别为 18.7%、15.2%、9.6%和9.4%。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引资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2、投资来源多元化。截止2017年,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多个,在津投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美国、韩国,已备案企业分别为9989家、3594家和3509家;实现合同外资额分别为1679.14亿美元、210.62亿美元和144.82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总累计比重分别为58.3%、7.3%和5.0%;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为808.86亿美元、94.68亿美元和137.50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总累计比重分别为46.9%、5.5%和8.0%。

(三)外资企业做出重要贡献,外资(国税口径)、合资占比最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我市实现涉外税收993.74亿元,比1999年增长14.2倍,年均递增16.3%。其中:增值税398.44亿元,占全市涉外收入的40.1%,年均递增12.3%;企业所得税384.56亿元,占全市涉外税收的38.7%,年均递增20.9%。

     从企业类型看:2017年实现涉外税收较高的是外资(国税口径)企业、合资企业分别为574.92亿元和324.30亿元,两项合计占涉外收入的90.5%。

    三、先行先试开放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天津经验

对外开放催生和释放改革红利是天津发展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奋力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推动全市开发开放实现新跨越。截止2017年末,我市拥有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自贸试验区、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开放平台的设立运行历程,不仅记录了天津对外开放的脚步,也彰显着天津经验和天津贡献。

(一)“天津开发区大有希望”--全国开发区发展的航标

1984年12月,天津经济开发区设立。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开发区,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为全国开发区树立了发展航标。三十年的奋力开拓,优越完善的投资环境已成为较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首选地。1987-2017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贸出口年均递增26.3%,合同外资额年均增递 20.6%,实际使用外资额年均递增20.9%。

以北方最大港口为依托的天津港保税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凭借区位、政策、产业、服务等要素叠加的综合优势,积极吸引外商来津投资,经济腹地以华北、西北地区为主。1992-2017年,天津港保税区的外贸出口、合同外资额、实际使用外资额年均分别递增了24.1%、6.1%和15.4%。

(二)滨海新区--国家发展战略的试验区

1994年,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构成滨海新区主体,历经十二年,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从天津的地方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开发开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2006-2017年,滨海新区进出口额年均递增7.3%,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2017年,滨海新区进出口额819.2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额的72.5%,比2006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71.0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62.2%,出口依存度达25.3%,高于全市水平,滨海新区已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带。

截止2017年,滨海新区累计实现合同外资额2258.48亿美元,占全市比重78.5%;实际使用外资额1146.3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66.5%。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新领域

2015年,长江以北地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落户天津。三年间,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风险防控为底线,不断扩大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我市开放经济新动力。

2015-2017年,自由贸易(天津)试验区实现进出口额981.69亿美元,年均递增1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进出口额累计的45.2%;其中:出口额168.23亿美元,占出口额累计的17.6%;进口额813.45亿美元,占进口额累计的66.9%。

自由贸易(天津)试验区合同外资额累计达到531.85亿美元,占全市比重18.5%;实际使用外资额98.6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7%。设立境外企业、机构累计173家,占全市比重9.2%;投资总额413.25亿美元,占比55.1%,中方投资207.14亿美元,占比44.4%。

  四、对外经济谋新篇,为天津迈向国际化迈出坚实脚步

天津对外经济创业初始,仅在少数国家开展化工、制药、建材等业务。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业务遍及70多个国家,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多行业、多渠道经营的新格局。

对外投资步伐加快。近年来,天津选择部分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国际合作。2017年,全市新批境外企业(含机构)67家,投资额36.31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7.4倍,其中,中方投资33.2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1.3倍,标志着天津由单纯输出产品向输出产品与资本并行的双向投资新格局初步形成,如美国的C2航空租赁有限公司、英国的国际货币兑换有限公司等。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更加广泛,行业更加多元,覆盖了加工制造、资源开发、设计研发、航运物流和农业合作等多个领域。

对外合作进一步拓展。我市具有对外承包工程资质企业70余家,具有设计、咨询、勘探、监理、招标资质的企业超过30家。1988-2017年,天津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759.45亿美元,年均递增21.2%, 完成营业额688.84亿美元,年均递增24.4%,外派劳务超过25万人次。

天津通过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的新部署,奋力打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2017年,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5.0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5倍;完成营业额50.2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7倍;对外承包工程派出人数1.08万人次,是2007年的2.4倍。同时,对外合作逐渐从偏重工程承包和土建施工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后期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天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全面实现城市定位的重要途径。国家“服务贸易试点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和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天津发展提供了明显的政策优势。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拥有3个服务外包产业园。2017年,服务外包接包执行额24.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1倍,年均递增32.3%;其中离岸接包执行额11.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5倍,年均递增27.7%。

  五、国际旅游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来津旅游、探亲访友的国家和地区仅有二十多个,亚洲人群占50%以上。随着加快旅游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旅游市场专项治理,使旅游景区、景点逐渐成熟,产品结构也从单一的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出现;促进了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地位的提升。2017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68.53万人次,接待港澳台10.68 万人次,创旅游外汇收入37.52亿美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27.8倍、35.8倍和681.3倍。

     

 

注:本文部分数据、指标分组由天津海关、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国税局提供


分享到: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