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天津市人口发展的轨迹,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1978-199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传统的高出生、高自然增长;第二,1990-200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天津市人口流动开始加速,常住人口总量在2000年首度突破1000万,同时育龄妇女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第三,2000-2013年,这一阶段天津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三低”态势,人口虹吸效应逐渐增强,外来人口开始大量涌入;第四,2013年以来,天津市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高质量发展需求,人口发展进入平稳时期,在这个阶段,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带动城市人口分布再优化。
一、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出生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八十年代
1、常住人口总量稳步增长,人口区域分布特点显现
1978年至1990年,天津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之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口流动性较低,居住在天津市的外来常住人口规模较小,使得这一阶段的常住人口总量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基本保持一致。1978年常住人口为724.27万人、1990年为884.03万人,十二年间共增加人口159.76万人,年平均增加13.3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67%。在这期间,市中心区人口总量从1982年的315.22万人上升至1990年的368.77万人,增加了53.55万人,增量占到了同期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49.76%,年均增加6.69万人,年均增速为1.98%,高于全市同期1.64%增速;同时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从10.19%小幅上升至10.46%,初步显现出人口区域发展的态势。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在乡镇企业崛起的带动下也有了明显提升,从1982年至1990年,城镇人口从533.36万人提升至611.11万人,年均增加9.72万人。
2、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人口出生率保持高水平
在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至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这八年间,处于劳动年龄内的人口总量从545.36万人增至622.27万人,增加了76.9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上升了0.59个百分点,同时0-14岁的低龄人口在八年间也增加了11.73万人;在1978年至1990年的十二年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13‰以上的高水平,其中1982年最高,为20.05‰;1980年最低,为13.29‰;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为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同时低龄人口的增加和高出生率水平也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人力储备。
在这一阶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有了小幅提高,死亡率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上。据有关资料计算,天津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82年为70.87岁,1990年则提升至73.33岁,八年间增加了2.46岁;全市死亡率1978年为6.26‰,到1990年下降至5.79‰;人口预期寿命的提升和全市死亡率的下降说明了在这一阶段天津市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使老年人口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1982-1990年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从43.30万人增至56.7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上升了0.88个百分点。
3、受教育人口增加,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这段时间里,天津市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使得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受教育人口有了明显增加。1982年至1990年这八年间,6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从581.59万人增加至699.60万人,增加了118.0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上升了4.72个百分点;同时,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1982年的7.02年上升至1990年的7.85年。
这一时期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受教育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增加。1982年至1990年,高中受教育人口从103.42万人增至139.95万人,增加了36.53万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比重上升了2.22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从17.72万人增至41.03万人,增加了23.31万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比重上升了2.82个百分点;1990年,全市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5200人,相当于1978年的5782人的2.6倍。高学历人口总量的上升一方面反映出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持。
二、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的九十年代
从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间,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流动人口开始增多,外来人口开始加速进入天津市,使得这一时期内常住人口开始高于户籍人口。这十年间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884.03万人增至2000年的1001.14万人,共增加117.11万人,年平均增加11.7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5%;其中户籍人口共增加45.75万人,年平均增加4.5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2%。
1、人口空间分布趋向合理,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九十年代的这十年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开始进行区域性调整,使得人口空间分布逐渐合理;这十年间,市中心地区人口总量从368.77万人增至390.37万人,增量为21.60万人,增速为0.57%,低于八十年代市中心区人口和同期全市常住人口增速。2000年市内六区人口自然增长开始进入负增长时期,其人口增量主要依靠外来人口拉动;以塘沽、汉沽、大港为主的滨海新区常住人口总量从1990年的91.93万人增至2000年的113.94万人,十年间增加了22.01万人,增速达到了2.17%,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常住人口增速;可以看出,市中心六区人口增速趋缓和滨海新区人口增速加快成为这一时期天津市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人口区域性调整的影响下,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数据显示,处于我市东南地区的河东、河西、东丽、塘沽、大港、津南等六区1990年常住人口总量为269.3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量的30.46%,到2000年,上述六区常住人口攀升至336.22万人,十年间增加了66.92万人,占同期全市人口增量的比重达到了54.58%;可以看出,在经济建设东移的作用下,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痕迹十分明显。
2、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生育率水平持续降低
这十年间,天津市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15.62‰下降到2000年的7.72‰,降幅达到了50.58%,十分明显;与此同时,计划生育率指数也从1990年的95.73%提高到2000的98.51%,实现了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再提高。
妇女低生育水平的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十年间实行的生育政策对已婚妇女生育率的控制力在逐步加大,从寇尔指数上看,1990年为1.38,2000年提高至1.52。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人口素质特别是女性人口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转变了已婚妇女的婚育观念。这种低生育水平状况不仅促进了在下一阶段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劳动适龄人口的少儿负担系数,1990年,劳动适龄人口的少儿负担系数为32.06%,2000年则为22.35%,下降了9.71个百分点。
3、人口年龄结构更加合理,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这十年间,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低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变化过程。十年间,0-14岁人口从1990年的199.48万人下降至2000年的167.45万人,减少了32.0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下降了5.83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从622.27万人增至749.61万人,增加了127.34万人,比重上升了4.4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从56.79万人增至83.84万人,十年间增加了27.05万人,比重上升了1.34个百分点。
表1.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万人、%
指标 |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 |
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 | |||
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 |
1990年 |
2000年 | |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 |
40以上 |
30-40 |
30以下 |
22.56 |
16.73 |
老年系数(65岁及以上) |
4以下 |
4-7 |
7以上 |
6.42 |
8.38 |
老少比(65岁及以上/0-14岁) |
15以下 |
15-30 |
30以上 |
28.46 |
49.72 |
年龄中位数 |
20以下 |
20-30 |
30以上 |
30.31 |
35.00 |
上表可以看出,1990年,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四项指标有两项属于成年型人口年龄类型,两项处于老年型数据区间内。说明当时人口年龄类型还处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阶段;到了2000年,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已全面进入老年型。但从年龄中位数上看,2000年年龄中位数为35岁,这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的天津市,年龄结构中间阶层为35岁无疑为经济建设找到了一个经验和体力的平衡点。
这十年间,天津市人口发展紧扣经济发展这一脉搏,无论是人口重心紧随经济重心、低生育水平时期的出现、人口年龄结构的成熟,以及这段时间内城镇化人口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等,均说明天津市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常住人口增长提速,外来人口显著增加的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市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主要代表指标——外来人口,在2000年至2013年这十三年间有了大规模的提升。
1、常住人口增长提速,外来人口显著增加
2000年至2013年,常住人口从1001.14万人增至1472.21万人,共增加471.07万人,年平均增加36.2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01%,高于前十年平均1.25%的增速;其中户籍人口从912.00万人增至1003.97万人,共增加91.97万人,年平均增加7.0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74%,而外来常住人口则从87.30万人提升至440.91万人,十三年间共增加353.61万人,占同期常住人口增量的75.07%,年均增量为27.20万人,增速达到了10.08%;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外来人口的增量成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大,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就业岗位;同时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此外,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向大城市转移。在以上三点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外来人口总量逐步加快的态势。
天津市2000年至2013年人口规模的发展态势,实际上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城市规划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及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成果;这种发展成果必将提升天津市人口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的容量。
2、人口区域发展态势开始形成
从上一个十年开始,天津市人口发展的区域特点已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人口区域发展的态势已经开始形成,即人口发展已形成以滨海新区为龙头,西部和北部两个区域为侧翼,其他区域跟进发展的区域人口分布态势,与此同时这种人口分布态势也大力推动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中心地区人口总量共增加100.63万人,年平均增加7.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8%,人口密度共增加5683人,增长25.78%,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可见,通过对市中心整体改造工程的逐步完善,原住居民大量外迁,人口总量及密度增长缓慢,使市中心六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合理,更加彰显了市中心地区作为天津市商贸、经济中心的特殊作用。随着近年来市中心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稳定,而滨海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整体战略的实施,明显促进了这个区域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加速了其他区域人口向该区域的流动。从人口数据看,滨海新区人口从118.90万人增至278.72万人,增加了159.8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上升了7.05个百分点;同时,受滨海新区的带动,其它六区(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宝坻)人口从319.99万人增至492.08万人,增加了172.0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上升了1.45个百分点;反映出随着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我市人口越来越多的向滨海新区及周边的环城区聚集。
3、老龄化进程加快,但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增长缓慢
新世纪以来,天津市继续保持上一个十年的人口结构特征,即低龄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适龄人口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14岁人口规模减少至145.46万人,十三年间减少了21.99万人,比重下降了6.85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增加至1167.13万人,增加了417.52万人,比重上升了4.3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至159.62万人,增加了75.78万人,比重上升了2.46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裕的人力支持,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外来人口的吸纳力越来越明显,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在不断壮大我市劳动力资源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15-64岁人口的比重,有利于缓解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数据显示,天津市老年负担系数2000年为11.19%,到2013年为13.67%,仅上升了2.4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外来人口对全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有效补充,使得人口总负担系数在七年间下降了7.39个百分点。
四、常住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的新时代
2013年以来,天津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三个着力”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常住人口发展态势进入新阶段,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抓住“一基地三区”建设的窗口期,常住人口发展进入平稳期
2013年至2017年,常住人口从1472.21万人增至1556.87万人,共增加84.66万人,年平均增加21.1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41%,与上一阶段相比下降1.60个百分点;外来常住人口从440.91万人提升至498.23万人,四年间共增加57.32万人,占同期常住人口增量的67.71%,年均增量为14.33万人,增速达到了3.10%,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外来常住人口仍然是拉动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动力,但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阶段天津市认真贯彻“三个着力”发展总基调,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紧紧抓住“一基地三区”建设的窗口期,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多,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在此带动下人口总量发展进入平稳期。
2、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滨海新区为吸纳外来人口主力
2013年至2017年,天津市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深入,城镇常住人口从1207.36万人增至1291.11万人,共增加83.75万人,占同期常住人口增量的98.93%;年平均增加20.9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69%,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增速0.28个百分点。同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82.01%提高至82.93%,提高0.92个百分点。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人口流动较为活跃,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集区,2015年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5.7%,占全市外来人口的33.0%,均居各区之首。环城四区位于“一轴两带”的交汇区域,依托产业优势和交通便利,人口吸纳效应充分显现,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1.1%,占全市外来人口的27.4%。
3、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带动城市人口分布再优化
天津市城市布局以海河、运河、潮白河、蓟运河为主要骨架,周边区域依据其自身特点实现经济增长的不同方式,同时也带动了人口变化。首先,海河上游穿越了中心城区的红桥、河北、河东、和平、河西5个区,加上中心城区中的南开区,六区为了避免中心区人口过于集中等“城市病”的发生,采取危楼平房棚户区拆迁、医院、学校向外疏散等措施,同时伴随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缓解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2017年,六区常住人口总量490.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第二,海河中下游经过的东丽区、津南区、滨海新区三区实现了前期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为主,后期以工业化带动服务业发展为主,进而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发展战略,常住人口总量从416.09万人增加至463.32万人,增加47.23万人,占同期常住人口增量的55.79%;第三,京杭大运河天津境内流经的武清、静海、北辰、红桥、西青5区四年来常住人口共增加27.13万人;第四,潮白河、蓟运河流域流经的蓟州区、宝坻区、宁河区三个区以建设生态涵养区为城市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四年来常住人口小幅增加9.12万人,为促进人口再分布,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天津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跻身于世界特大城市之列;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善,人口的增长速度保持着稳定的态势,外来人口在经济建设大发展的作用下增长迅猛,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显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人口发展红利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