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解读】清洁高效能源供需体系初步形成——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清洁高效能源供需体系初步形成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其生产利用方式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共同推动能源供需规模的快速扩大;同时,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能源变革势在必行。面对国内外能源发展大势,近年来,天津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步伐,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天津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能源供应能力持续增强,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40年来,凭借地处环渤海中心的区位优势、设施完善的港口优势、储量丰富的油气优势等有利条件,天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量为4870.52万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7.8倍,年均增长5.7%。其中,原油产量为3102.42万吨,比1978年增长8.8倍,年均增长6.0%;天然气产量为21.5亿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5%。十八大以来五年间,全市原油产量累计达到15991.82万吨,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仅低于黑龙江和陕西。但是,因为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产量稳定甚至递减阶段,一次能源生产量年均增速回落至0.7%。

图1 天津一次能源生产趋势(单位:万吨标准煤)

通过炼焦、炼油、发电、供热等能源加工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如电力、热力、油品等也实现较快增长。尤其是随着“十一五”时期大乙烯、大炼油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完成,天津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主,从石油勘探开发到炼油、乙烯和其他化工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和我国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2017年全市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产量合计892.41万吨,比1990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4.1%,有效满足了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需求。十八大以来,为确保第五阶段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顺利实施,原油加工企业陆续投入加氢、脱硫等产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油品品质不断提升。

天津结合城镇化进程,统筹电力、燃气管网设施能力建设,能源安全输送能力持续提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天津全力推进“煤改燃”、“煤改电”工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灵活先进、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全面建成,2017年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418万千瓦,比1990年增长6.3倍;电力生产量为625.05亿千瓦时,比199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7.2%;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6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85%;高压燃气管网输配能力提高至100亿立方米左右,液化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70亿立方米。

二、能源供应品种日趋多元,为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基于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需要,天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其中,风电产业自2005年起步后发展最为迅速,截至2017年底,建成投产大神堂、沙井子、大港马朋口等11个风电工程项目,装机规模为34.7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93亿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和太阳能热水设施建设日趋成熟,装机规模为66.5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6.24亿千瓦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建筑供暖、居民生活热水、温泉度假、农业种植养殖等诸多领域,地热年开采量从2005年2467.9万立方米增至5181万立方米,年均增长9.7%;生物质供热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已建成双光、青光、滨海新区等7座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为12.3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5.31亿千瓦时。

能源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日益丰富带来了电力生产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明显改善。2017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1418万千瓦,其中煤电机组985.9万千瓦,比重下降到69.5%;燃气机组303.5万千瓦,比重提高到21.4%;可再生能源112.1万千瓦,比重提高到7.9%。全市原油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91.0%,比199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量占比为5.9%,比1990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其他一次能源生产量占比则提高了3.1个百分点。

三、绿色环保理念逐步建立,能源消费换挡减速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冶金、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拉动天津能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2017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8011.04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5.2%。但是,随着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天津能源发展思路从单一的节能降耗向总量强度双控转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求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环保政策实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回落,十八大以来,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仅为1.8%。

图2 天津能源消费趋势(单位:万吨标准煤)

从能源消费形式来看,2017年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为7818.72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为116.68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82.0%,年均增长2.2%;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为5244.92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5.2%;第三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为1354.36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5.0%;生活能源消费量为1102.76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6.3%。此外,不同产业对能源总量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为工业的1/5,虽然其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从1990年的32.9%提高到2017年的58.0%,其能耗比重却从1990年的18.6%下降到2017年的17.3%,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减缓能源消费的增长态势。

从重点耗能部门来看,一直以来,偏“工”偏“重”是天津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近年来在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钢铁、石油加工、化工、电力等能源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得到极大发展,并成为能源消费的主力,占全市总能耗的比例保持在2/3左右。十八大以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超过工业,但各部门能源消费比重相对稳定,工业能耗比重仍高达65.0%。同时,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居民生活的明显改善带来了居民用能需求的大幅提升。2017年,天津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707千克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0%;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用能年均增长7.1%,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

表1   分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单位:%)

产业名称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7年

第一产业

3.1

2.1

1.3

1.5

第二产业

68.5

64.8

73.2

67.9

    其中:工业

66.5

63.6

70.3

65.0

第三产业

17.9

22.7

14.5

16.9

居民生活

10.4

10.4

11.0

13.8

 

四、减煤低碳势在必行,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煤炭和原油作为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为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近年来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带来巨大压力,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面临挑战。2017年,全市煤炭消费量为3875.61万吨,比199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9%;原油消费量为1624.85万吨,比1990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5.0%。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天津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方案》中“到2017年底,净削减煤炭消费总量1000万吨”目标,天津多种途径推动优质能源替代煤炭,煤炭消费量在2014-2017年间累计下降26.6%。同时,天然气消费规模急速扩大,消费量从2012年的32.05亿立方米增至2017年的82.3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0.8%。由此,天津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绿色电力)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58.7%下降至2017年的44.8%,天然气消费量比重由6.7%上升到17.2%。

城乡配电网和农村电网、天然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为居民使用优质能源创造条件,居民生活用能也呈现从高污染能源(如劣质散煤)向优质能源转变的趋势。2017年,人均生活消费电力639千瓦时,比1990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7.4%;人均生活消费天然气和煤气43立方米,比199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8%;人均生活消费液化石油气6千克,比1990年增长96.9%,年均增长2.5%;而人均生活消费煤炭40千克,比1990年减少83.6%,年均下降6.5%。由此,居民用能中煤炭消费占比从1990年的71.4%降至2017年的5.3%,电力、热力、汽柴油消费占比分别为27.1%、31.6%和26.4%,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3 天津市居民用能分品种构成

此外,相对于地区自发电,外受电可以有效减少本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优化区域能源布局。因此,天津自2013年起积极实施“外电入津”战略,不断加快外部受电输电通道建设,与内蒙、山西等能源富集省市的区域合作更加紧密。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深入推进以及天津市“压煤增电”工作的深入开展,2017年天津市外受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由外省输入电量280.69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805.59亿千瓦时,外受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34.8%。

图4 十八大以来天津外受电情况

五、多管齐下,能源利用方式更加高效清洁

近年来,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我市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为核心,制定、修订《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等法律法规体系,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狠抓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能效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7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42吨标准煤/万元,比1990年下降了84.0%,年均下降6.6%;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为450.03千瓦时/万元,比1990年下降了71.9%,年均下降4.6%。十八大以来,天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8%,能源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

作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领域,全市工业系统积极调整用能结构和方式,促进能源资源向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领域转移。一方面,大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焦炭产能86万吨、烧结产能140万吨、炼铁产能50万吨、炼钢产能40万吨、水泥产能250万吨、印染产能2000万米。另一方面,在高耗能领域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12年的0.8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7年的0.65吨标准煤/万元,五年累计下降33.5%,年均下降7.8%;全市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291克标准煤/千瓦时,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从2012年的74.2%上升到2017年的76.3%,累计提高2.1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今后十余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天津的经济总量将持续扩大,人民生活质量将全面提高,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作用将更加显著。全市上下将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顺应国内外能源发展大势,推动能源文明消费、多元供给、科技创新,把天津建设成为绿色宜居的生态家园。


分享到: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