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解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新兴动能引领发展——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新兴动能引领发展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四十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红利,尤其是在各项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为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服务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一)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三产比重赶超二产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时代天津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十年来,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2.65亿元发展为2017年的1854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其中1996年首次超千亿元,达到1121.93亿元,2007年突破五千亿元,完成生产总值5317.96亿元,2011年迈入“万亿俱乐部”,实现生产总值11461.70亿元。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03亿元发展为2017年的168.96亿元,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由978年的57.53亿元发展为2017年的7593.59亿元,年均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0.09亿元发展为2017年的10786.64亿元,年均增长11.5%。

    伴随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演变趋势,第三产业逐渐取代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1:69.6:24.3转变为2017年的0.9:40.9:58.2。与1978年相比,2017年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5.2和2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累计提高33.9个百分点,2015年首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赶超第二产业。四十年间,我市经济结构由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第三产业45.3个百分点,转变为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第二产业17.3个百分点。



                  图1:19782017年天津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席卷世界,跨国公司和集团总部纷纷落户天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得到普遍推广,各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四十年来,天津市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300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06416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2倍,年均增长8.5%。其中,1993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突破万元,为10901元/人;2003年突破五万元,为51380元/人;2008年突破十万元,为107917元/人;2017年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206416元/人,正式迈进“二十万元/人”的新时代。

(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三产贡献越发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三次产业经济总量在波动中增长,共同促进天津市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具体到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如图2所示,分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促使经济结构全面调整,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农村到城市,改革逐步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天津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全面调整优化。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波动较大,最高增速达到1978年的20.9%和1984年的19.3%,最低增速仅为1.6%,年均增速为7.6%。199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4%,比1978年下降1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4.1%,比1978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922005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总体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1994年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天津工业实施嫁改调和东移整体战略,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一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具备了接纳世界产业转移的基本技术结构和水平。在此期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为9.3%外,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到12.9%,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3%。同时伴随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天津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181.86亿美元提升至2005年的533.87亿美元,比2001增长1.9倍,年均增长30.9%,2005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1759.22亿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4%。

第三阶段(20062011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津门。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标志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此后滨海新区实施两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大部制、扁平化、强基层”的管理架构,百万吨乙烯、空客组装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滨海。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带动下,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10年达到17.6%,是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年均增速达到16.6%,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0%、18.4%和14.9%,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差距由2006年的12.9个百分点缩小至2011年的7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20122017年):党的十八大开启天津新经济发展新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比重赶超二产。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天津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真正把战略重点转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上来,2015年天津市自由贸易实验区、创新创业特区相继挂牌运营,为京津冀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协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支点”。五年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逐步回归个位数增长,年均增速为8.9%,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9.8%,高于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加快推进,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不断涌现,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快速增长,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娱乐业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第二产业17.3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增加值比重21.2个百分点,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2: 不同发展阶段天津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天津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融合,在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健康成长工程”的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释放出更大活力。2017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8825.8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5%,比2012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89.22亿元,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达54.3%,高出第二产业比重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逐年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17年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93.27万户,是2012年的2.1倍,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5.8%;民间投资达到7092.16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62.9%;税收收入达1427.98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

    四十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红利,尤其是在产业政策、自主创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私营单位及个体从业人员显著增加。2017年在城镇社会从业人员中,私营单位及个体社会从业人员达到336.47万人,是1978年的3364.7倍,年均增加8.85万人;国有单位社会从业人员达到66.60万人,比1978年减少101.70万人;集体单位社会从业人员达到8.71万人,比1978年减少40.39万人。私营单位及个体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0.05%上升至2017年的47.4%,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显著成效。

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壮大

(一)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天津市不断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扶植新兴服务业,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四十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0.09亿元发展为2017年的10786.64亿元,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4.3%提升为58.2%,提高了33.9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3.8%和34.6%,到2017年,比重分别下降至7.2%和24.3%。在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持续增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如图3所示,随着天津市金融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迅速,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1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951.7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8.1%,提高了17.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自1984年起步,2017年增加值已经达到783.2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7.3%,比1984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201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97.30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9.2%,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96.3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9.2%,比201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98.1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4.6%,比2012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图3:“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增加值结构(%)

 

(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天津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结构经历了由以轻工业为主体向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而后向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发展,再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演变历程,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装备、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四十年来,天津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4.39亿元增长为2017年的6863.98亿元,年均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17年我市粗钢产量达到1812.55万吨,是1978年的17.8倍;天然原油产量达到3102.42万吨,是1978年的9.8倍;发电量达到607.91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11.8倍;汽车产量达到83.33万辆。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蓄势待发,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动下,天津市依托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出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制造业内部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调整。如图4所示,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92.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1.4%;汽车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1.4%;机械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2%;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此外,占比较大的冶金和石化产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向精品、高端的现代冶金和石化产业靠拢,航空航天和新能源产业愈发完善,产业整体布局全面铺开,未来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4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产值比重(%)

(三)养殖业比重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我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降低,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四十年来,天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03亿元发展为2017年168.96亿元,年均增长5.3%。从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看,2017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行业总产值分别为183.17亿元、8.98亿元、107.96亿元和69.81亿元,分别为1978年的33.9倍、224.5倍、102.8倍和317.3倍。经过四十年的转型发展历程,天津市第一产业已经由改革开放前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转变为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共同支撑农业发展的局面,如图5所示,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0.4%、0.6%、15.6%、3.4%,转变为2017年的47.9%、2.3%、28.3%、18.3%。

5: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优化调整(%)

 

(四)新经济培育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出现对我市经济结构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四众产业等蓬勃发展,为我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注入新动力。2017年,我市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重点领域上看,新兴现代农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新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1.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33.9%,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为24.3%,新服务比重为15.2%,现代金融业比重为13.8%,互联网平台比重为1.3%。

各种新经济业态蕴含在我市经济发展的各领域,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17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9%,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工业增加值8.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4.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30.0%,占限上零售额的17.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2%和15.8%,分别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16.5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全市融资租赁企业合同余额达到20600亿元,是2012年的5.6倍。

三、投资消费协同拉动,消费主导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消费一起协同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2017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11274.69亿元,是1978年的563.5倍,年均增长18.7%。如图6所示,四十年来,我市资本形成率增长幅度高于最终消费率,2017年我市资本形成率达到56.4%,比1978年提高了28.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达到45.4%,比1978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6:19782017年全市经济发展需求结构优化调整(%)

与此同时,四十年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互联网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优质产品供应加大,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吃、穿、用等物质型消费为主,逐步发展为以教育、医疗、家政、旅游等服务类消费为主。2017年,天津市人均GDP达到118944元,是1978年的10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278元,是1978年的103.8倍。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中,2017年食品烟酒占比为31.2%,比1992年下降26.3个百分点。享受型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其中居住支出占比为21.4%,比1992年提升15.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占比为13.0%,比1992年提升10.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占比为8.6%,比1992年提升7.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比为9.8%,比1992年提升0.9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消费能力加快提升,消费成为拉动天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增长方式也由投资拉动逐步向消费主导转变。2010年以来,我市资本形成率呈现逐年下降走势,而最终消费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7年,我市资本形成率为56.4%,比2010年回落了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达到45.4%,比2010年提升了4.6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距由2010年的23.6个百分点缩小至2017年1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天津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把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福祉的提升,推动供给、需求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保驾护航。


分享到: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