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解释


  综合类指标
  General Survey
  人口与劳动工资
   
Population,Labour
    Force and Wages

  固定资产投资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财政和物价
  
Public Finance
  and Price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
  People's Life and
  Social Welfare

  农 村 经 济
  Rural Economy
  工   业
  Industry
  建 筑 业  
  Construction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Transportatio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Wholesale,Retail
  Trade and Catering

  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Foreign Economic Trade
  Cooperation
  and Tourism

  金融和保险业
  BANKING AND INSURANCE
  教育和科学技术
  Education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文化体育卫生及其他
  Culture,Sports,
  Public Health
  and Others

  改革开放与市场发展
  Reform & 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dir_bottom.gif (1129 bytes)

请以 IE4.0 以上版本 800 * 600 浏览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统计局
2002年4月18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三件大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件事的工作力度,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民经济 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建设和各 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撌鍞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增速位于全国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由上年的17993元增加到19986元,增长11.6%。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 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91.51亿元,增长12.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其中工业增加值807.3亿元,增长12.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增长11.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5.5%,股 份制工业企业占18.2%。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1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05万户,个体经济19.3万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46.36万人和26.49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324.8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提高到17.8%;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占全市 的比重达到27.9%。

    企业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已达20户 。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工业系统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造的有152户,占82.2%;商业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66家完成股份制改造。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189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85.2万离 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保持100%。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人数共计268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达214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6.5万人,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88.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2.7万人,占17.0%;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2.65万人,占4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2.99万人,占39.5%。全市拥有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机构239个,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 304.74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1.73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 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5.43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服务业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外需减弱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回落;城镇就业压力还比较大。

二、农 业

    农业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增加蔬菜保护地面积和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实现了 加快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8.0%,为近三年来最高增幅。其中种植业产值86.7亿元,增长4.1%;畜牧业产值60.8亿元,增长15.9%;

    渔业产值20.5亿元,增长2.9%。粮食生产由于秋粮丰收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43.33万吨,比上年增长15.5%。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比例由上年的1.66:1调整到1.52:1;奶牛、生猪、肉鸡生产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水产业稳步增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8%。农业 结构调整显现出产业化、设施化、企业化、园区化的新趋势,推动了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43.33 15.5
油 料 万吨 3.90 17.8
棉 花 万吨 6.36 2.6倍
蔬 菜 万吨 564.50 6.4
水果(包括果用瓜) 万吨 91.95 28.9
肉类总产量 万吨 36.40 23.4
其中:猪  肉 万吨 21.92 22.1
      牛羊肉 万吨 5.97 25.3
      禽  肉 万吨 8.07 26.8
      禽  蛋 万吨 26.00 1.5
牛    奶 万吨 24.05 45.7
水 产 品 万吨 26.46 9.2
年末生猪存栏 万头 182.88 18.7
当年出栏肉猪 万头 306.19 21.3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 603.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大中型拖拉机9600台,小型拖拉机37100 台,联合收割机2700台。农田机耕率88.3%,农田机播率44.3%。机收面积占总 收获面积的比重为20.3%。机电灌溉面积34.36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生产克服外需减弱的不利因素,实现了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278.22亿元,增长15.2%;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52.09亿元,增长15.2%。其中国有工业完成产值3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集体工业完成产 值393.78亿元,增长1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297.19亿元, 增长15.7%;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518.47亿元,增长14.4%。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完成产值933.67亿元,增长12.8%。

    大中型重点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4.2%,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308.1亿元,增长21.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重点工业行业支撑作用突出。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89 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3%,拉动全市工 业增长7.3个百分点。电子通信、黑色冶金、化工原料和石油加工四大行业成为全市工 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全年四大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6.6%,对限额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新产 品开发和扩大出口成效明显。全年新产品产值为678.14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617.39亿 元,增长10.6%,占限额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2.0%。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天然原油 万吨 970.29 27.0
天然气 亿立方米 8.95 -1.7
原盐 万吨 238.49 -0.3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217.43 2.7
生铁 万吨 228.74 0.4
万吨 395.30 10.8
成品钢材 万吨 444.99 47.7
无缝钢管 万吨 66.37 21.8
水泥 万吨 338.99 27.0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399.38 -4.2
乙烯 万吨 18.15 6.1
油漆 万吨 6.49 4.2
人造板 万立方米 3.51 29.1
单色印刷品 万令 340.67 1.4
纯碱 万吨 75.33 7.8
烧碱 万吨 49.39 13.5
农用化肥(折纯) 万吨 14.91 20.0
塑料制品 万吨 14.69 12.8
化学纤维 万吨 22.96 1.3倍
程控交换机 万线 154.26 -25.1
移动电话机 万部 1497.52 11.5
微型电子计算机 5812 -40.4
汽车 万辆 5.89 -42.1
摩托车 万辆 50.4 37.1
内燃机 万千瓦 373.06 -24.0
万吨 8.13 -7.7
绒线(毛线) 6837.10 57.5
亿米 2.59 -0.8
食用植物油 万吨 17.39 29.7
方便主食品 万吨 10.65 -4.5
啤酒 万吨 13.59 64.4
卷烟 万箱 16.0 -5
服装 亿件 1.67 19.3
照相机 万台 152.55 -18.4
吸尘器 万台 130.93 26.6
家用洗衣机 万台 18.28 -50.8
家用电冰箱 万台 1.68 51.0
彩电 万部 51.42 -28.7
自行车 万辆 322.26 29.5
录相机 万部 308.55 53.4
万只 196.62 70.3

    工业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45% ,其中重工业98.95%,轻工业97.43%;国有经济99.27%,集体经济96.8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99.55%,股份制经济97.02%。

    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呈稳步增长态势。全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26.2 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实现利税总额318.43亿元,增长16.3%,其中实现 利润184.07亿元,增长15.6%,实现税金总额134.36亿元,增长17.2%;盈 利企业盈利额234.19亿元,增长10.5%,亏损企业亏损额50.12亿元,比上年减亏4.9%。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4,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外 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256.04亿元,增长11.4%,实现 税金49.18亿元,增长42.2%。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038.1 8亿元,增长6.4%,实现税金70.11亿元,增长5.4%,实现利润40.08亿元,增长28.6%。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完成总产 值27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13470个施工项目,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有5552个,招投标面为41.2%,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工程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按竣工面积计算,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700亿元,完成7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 .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612.5亿元,增长16.4%,城乡集体个体投资92.6亿 元,增长12.1%。在国有经济投资中,中央单位投资完成137.7亿元,下降5.0%, 地方单位投资474.8亿元,增长24.5%;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09.38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41.85亿元,增长26.7%。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 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第二产业投资254.59亿元,增长3.8%;第三产 业投资356.92亿元,增长27.5%。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53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7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59.5万平方米。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47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68.86亿元。石化聚脂二阶段、天汽夏利换型、三星超大屏彩管、博爱芯材、天津联化乙烯扩建、盘电二期、天津港扩建、津滨高速、卫津河改造、市内道路拓宽改造、天津移动和联通扩容等20个项目竣工或基 本建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综合功能。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2.84亿元,增长19.4%,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投资88.8亿元,增长41.2%。

    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81.51亿元,增长17.2%。房地产开发投资161.27亿元,增长20.4%。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 862.7万平方米,增长4.5%;竣工面积690.2万平方米,增长18.3%。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消费迅速增长,全年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 537.4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和39.9%。个人购房比例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面积的比重高达97%。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7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560.02亿元,增长9.2%。2001年我市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7 个,全年成交额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的67.8%,其中大胡同小百货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跻身全国百强市场行列。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 .0%。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有企业零售额完成145.06亿元,增长1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零售额完成33.83亿元,增长9.0%;私营 企业零售额完成96.29亿元,增长31.6%;个体经济零售额完成136.42亿元,增长27.2%。商业业态不断得到调整,连锁商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连锁网点达1700 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900家。

    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吃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34.33亿元,增长11.8%;穿着 类商品完成零售额139.24亿元,增长12.1%;用的商品完成零售额346.98亿元 ,增长13.3%。移动电话、电脑、建筑装潢材料等商品销售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假日消费活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大中型商业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劝业超市海光寺店,家乐超市南楼北店、西青区店, 开发区翠亨广场,塘沽新百广场,滨海商贸大世界,西青广汇商厦等相继竣工开业。市区商业街建设改造步伐加快,塘沽区解放路商业街,大港区胜利街二期工程,西青区杨柳青商贸 街均已建成。商品市场建设全面展开,大胡同商业中心一期,王顶堤汽车城一期,天津市食 品批发市场一期,登发装饰基地以及红旗、金钟、何庄子三大农副产品市场改造等项目完成 ,为商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年市场零售价格低位徘徊,居民消费价格小幅回升,工业生产价格低于上年水平。 2001年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1.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2
其中  食品 100.8
      衣着 93.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5.9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7
      交通和通讯 106.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4.3
      居住 106.4
2.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98.6
3.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98.81
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95.87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99.7

六、对外开放与滨海新区

    全市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全年天津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81.86亿美元,比上年增 长6.0%。其中进口86.85亿美元,增长1.8%;出口95.02亿美元,增长10 .1%。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3.45亿美元,增长3.7%,加工贸易出口60.11 亿美元,增长14.7%。

    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继续保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地位,全年出口额49 .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仍占首位,全年出口7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4.8%;国有企业完成 出口21.65亿美元,增长2.6%;集体企业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完成出口2.11亿美元,增长78.2%。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市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 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全年对亚洲出口48.45亿美元,增长1 1.1%;对美国出口22.24亿美元,增长12.1%;对欧洲出口18.59亿美元,增长3.0%。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32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 其中进口145.58亿美元,增长9.7%;出口178.13亿美元,增长7.8%。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明显,外商实际投资大幅增长。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618个,合同外资 金额46.3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32.2亿美元,增长25.8%。吸引外资大项目增 多,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60个,比上年增加21个,增长5 3.8%,合同外资10.63亿美元,增长56.3%。第三产业招商引资速度加快,全年合同外资额8.25亿美元,增长33.9%。截止年末在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10个。

    全方位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去战略迈出新的步伐。全年对外承包和劳务合同811项,合同金额3.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5亿美元。年末在国外劳务人员1 .51万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交技术引进合同263项,合同金额2.87亿美 元。新批境外机构38个,其中在境外投资生产企业25家,总投资1417万美元, 在总投资额中中方投资1105万美元。

    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积极服务并参与西部大开放。全年累计签订内联引资合同848项 ,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82.0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51.12亿元。截至2001年底,中央和外省市在津企业达到3426户,注册资金273.85亿元。全年天津与西部省 市签订经济合作项目456个,合作金额155亿多元,涉及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人才培训和交流等领域。天津对甘肃省、西藏昌都地区、重庆万州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取得新成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滨海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3%上 升到36.5%。完成工业总产值1463.38亿元,增长21.3%;固定资产投资243.45亿元,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8.61亿元,增长13.5%;外贸出口54.31亿美元,增长21.7%;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76个,协议外资额32.03亿 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通讯业继续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交通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205.33 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市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天津港全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各种交通工具 运输量完成情况如下:

单位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5157.02 11.4
铁路(天津地区) 亿吨公里 221.73 6.0
公路 亿吨公里 64.69 6.0
水运 亿吨公里 4869.68 11.7
民航 亿吨公里 0.16 -7.7
管道 亿吨公里 0.76 /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86.93 -0.7
铁路(天津地区) 亿人公里 59.96 -0.4
公路 亿人公里 17.13 -3.4
水运 亿人公里 0.32 24.0
民航 亿人公里 9.52 1.9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1369.09 18.8
其中:进口 万吨 3282.6 24.1
      出口 万吨 8086.5 16.8
集装箱吞吐量 万国际标准箱 201.12 17.7
机场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 94.12 6.5
机场货邮吞吐量 万吨 4.51 -15.2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现代化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5.2亿 元,比上年增长27.7%。全年发送函件17066万件,比上年增长31.3%,国际特快专递17.07万件。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4.24亿次,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国 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773.01万次。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122.88公里,比上年增长1.5倍。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71.74万门,全市固定电话年末用户27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19.1万户。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70.41万户,比上年增长1.3倍。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以光纤网络为主、以无线网络为辅的覆盖全市的立体高速宽带网络环境。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成效,在63个政府委办局和区县机关中,已有80%建立了各种局域网。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有16000家企业网上有名,千家企业有主页,百家企业有网络,10个行业网络建 成开通。全年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企业达到100家。开通了“市物流信息综合网站”建成了“网上和平路网站”,实现了和平路90%的商户与银行系统的POS直 联。社区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宽带社区全面开通运行,南开区宽带网络已经进入 210个居民小区。

    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会展活动,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2.14万人次,其中外国人37.5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4.61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8亿美元,增长20.9%。全市共有5.5万人次出国旅游,旅 游支出9.92亿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 为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2775家,银行类机 构1703家,其中外资银行14家,非银行类机构1072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达 4.37万人。

    金融业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62.55亿元,比年初增加280.9 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4.95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5亿元,其中 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7.3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87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 余额167.62亿元,比年初增加6.68亿元。企业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存款余额946. 89亿元,比年初增加75.32亿元。金融部门逐步扩大贷款规模,年末贷款余额2159. 86亿元,比年初增加295.4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45. 89亿元和94.31亿元。年末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402.6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 金收入4782.14亿元,现金支出4793.23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1.09亿 元。金融电子化进程有所加快。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截止2001年底,全市21家上市公司共有上市股票24只 ,其中当年上市5只。各类证券成交额1946.19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1441.44亿元 。组建了大型券商机构渤海证券公司。全年调剂外汇总额11.59亿美元。

    保险收入增幅较高。全年保费收入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财产险 保费收入13.6亿元,寿险收入24.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1亿元。 支付各类赔款12亿元,其中支付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7.6亿元,支付寿险4.4 亿元。新成立的恒安人寿保险公司,成为首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保险公司。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进步成果显著。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共120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60 项,国际先进水平249项。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全市申请专利3081项,授权1829项。科技经费支出52.37亿元。研究与发展(R&D)支出24.69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51%。

    技术创新迈出新的步伐。2001年全市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中药现代化和环保科技四大科技工程,完善了以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 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了50项技术创新工程。全年全市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7335项,合同成交额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年内建立了10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立了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63家市级企业 技术开发中心,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 7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4.7万人。

    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年技工贸总收入380.54亿元,增长30.1%;技工贸总产值321.77亿元,增长30.1%;利润总额12.46亿元,增长22.7%;上缴税金18.67亿元,增长32.1%;出口销售收入7.92亿美元,增长2.1%。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5.6万人,年末共有在校学生15.4万人;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分别为4181人和1173人,毕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分别为1616人和484人;中等 专业学校80所,在校学生8.1万人,毕业生2.58万人。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成人高等院校当年招生1.4万人,在校学生3.2万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708所,当年招生19.8万人。在校初中学生45.1万人,毕业生12.98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91%,在校高中学生14. 15万人,毕业生3.68万人。小学1307所,当年招生9.5万人,在校学生66. 5万人,毕业生14.7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小学生升学率98.79%。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深入推进,一批示范高中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市连续六届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满堂红。截止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科技馆19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31个,电影放映单位30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杂志4571.85万册,出版各类报纸72079.58万份,出版各类图书6235.86万册。全市现有广播节目6套,平均每天播音 116小时30分钟,市级电视节目3套。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03个,其中医院49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16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4.04万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35万人,其中医生 2.9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天津市选手在“九运会”中共获金牌8枚,银牌8枚,铜牌9枚;在洲际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在世界大赛上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为改善群众健身条件,新增社区全民健身场所136个,年末社区全民健身场所达365个,总活动面积 53万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市首次开展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市区幼儿体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78.5%,农村为83.1%。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交通综合协调能力继续提高,公用事业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 ,畅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3893公里,面积4273万平方米。 新建公路25公里。运营出租车31939辆,公共电汽车营运线路337条,营运长度 7720公里,增长7.4%;公共交通客运量59165万人次,平均每天客运量162.1 万人次。全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361.9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4.2亿立方米 ,其中生活用水2.35亿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197.74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 气化率94.8%。全年新增供热面积1200万平方米,热化率达到71.1%。城市绿化 面积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9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26% ,分别比上年提高0.5平方米和1个百分点。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实施 “畅通工程”成效显著,清理市区主干道路150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8万平方米;“建厅退路”工作取得突破,退出占路市场72个;对西于庄等15片城郊结合部地区进行了集中治理。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0个,自然保护区8个,生态示范区1个,烟尘控制区53个,烟尘控制面积46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 375平方公里。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区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年均值较上年下降 7.2%,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有所缓解,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得到严格控制。全面启动“碧水工程”,城市水系环境治理进展顺利,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有了积极进展,完成了塘沽区碱渣山一期治理工程。

十二、人 口

    200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04.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913 .98万人,比上年增加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8.76万人,比上年减少0.74 万人,非农业人口535.22万人,增加2.7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 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4‰, 比上年上升0.09个千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8.7 0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6987.22元,比上年增长14.2%,居 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0.1%下降为37.0%。年末城市居民每 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4台,电冰箱102.6台,洗衣机95.6台,照相机59.6部 ,影碟机41部,空调机73.8台,微波炉43台,电话92部,电脑21.2台 ,淋浴热水器78.6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825元,增长10.4%。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03台,洗衣机90台,电冰箱66台,空调机20台,电话机72部。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4.56平方 米,比上年增加0.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 .32平方米。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20项工作圆满完成。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1万人,全市有10.3 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种福利院床位13431张,收养8720人;全市社区服务设 施1955处,社区服务中心93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50%。全年销售 社会福利彩票1.19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4亿元。

注:
1.2001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 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即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4.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5.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含国有独资和国有联营)、全部大中型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工业企业。
6.科技经费支出和研究与发展(R&D)支出为2000年天津科技资源清查数据 。
7.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标志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