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辉煌
——党的“十五大”以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天津市统计局
|
党的“十五大”以来,即1998——2001年的四年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重大方针决策,按照市委提出的“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和“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三件大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三件事,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三、五、八、十”四项阶段性奋斗目标已基本完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整体经济素质稳步提高,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一、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整体经济素质明显提高
1998—2001年的四年间,天津经济保持了稳步快速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235.2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了49.2%,年均增长10.5%,继续保持平均两位数增长,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高2.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由1997年的69.4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78.56亿元,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由1997年的643.8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891.51亿元,年均增长10.7%;第三产业由521.97亿元增加到856.6亿元,年均增长11%。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提前四年,于1996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2001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逼近两万元大关,达到19986元,比1997年增长46.7%,年均增长10%。
全市经济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四年来天津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在1997年全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物价低位徘徊,市场竞争激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长整体减缓,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冲击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实现的,这反映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抗波动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财政收入四年内迈出两大步,1999年全市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达到206.9亿元,到2001年突破300亿元,达到304.5亿元,比1997年增长80%。三是企业效益不断好转。2001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18.43亿元,比1997年增长1.3倍,其中实现利润184.07亿元,增长2倍。
二、
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方式有了重大转变
四年间,天津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经济增长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5.6:52.1:42.3演变为2001年的4.3:48.8:46.9,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各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以发展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为目标,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到2001年,已经确立起以菜、肉、蛋、奶、鱼为主,农、牧、渔业并举的良好格局,使天津市农业在旱灾持续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由1997年的140.4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69.5亿元,增长了26.3%,年均增长6%。其中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比1997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各种农副产品产量都有了不同程度增长。
工业积极优化行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电子通信、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和石油加工成为天津市工业的主要优势行业,2001年这四大优势行业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6.6%,比199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成为天津工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其中,电子通信成为天津市工业第一大行业,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3.5%,较1997年提高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92.28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如摩托罗拉手机、三星显示器、诺和诺德工业用酶制剂、LG空调和微波炉、中环电脑、磁卡等。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取得成效,形成了一批支撑天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到2001年全市有10家集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公司、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和大港石油(集团)
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的30%。2001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3278.22亿元,比1997年增长66%,年均增长13.5%。
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交通邮电仓储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四年间这两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和15%。房地产业不断壮大,2001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9.5%,较1997年提高2.9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抓住人民银行大区行、区域性保监办和证监办落户天津的机遇,不断强化服务功能,相继成立了一批金融保险机构。一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科技、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社会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2001年比重达到39.2%,较1997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三、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5%,比1997年提高2.7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产值比重达到18.2%,比1997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35.7%,下降为13%;商业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27.9%,比1997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8%,较1997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围绕“抓大放小”方针,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行改组改制,到2001年底,全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的有152户,66家商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有85%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各种形式的改制,商业系统公开拍卖出售小企业142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完善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三条保障线。实现了职工养老金统筹100%的社会化发放,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完成了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四、投资和消费大幅增长,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从1998年开始天津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方针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努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四年里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7.12亿元,占90年代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3.1%,年均增长8.5%。与此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如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线标准、改善旅游购物环境,以及延长节假日,发展假日经济等,使天津市城乡居民消费有了明显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6987元,比1997年增长34.3%;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618元,
比1997年增长24.1%。四年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3.73亿元,占90年代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5%,年均增长11.7%。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调节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2001年全市财政支出达到259.78亿元,比1997年增长1.1倍,其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增长65%,用于支持企业挖潜改造的支出增长1.2倍,用于发展科技事业的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增长3.2倍,近年又增加了用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对天津市的经济建设、城市改造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
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提高,滨海新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大的拉动力量
四年来,天津市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增长。四年里天津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680个,合同外资额164.88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8.3亿美元,分别占90年代以来合同外资额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的46.7%和57.8%。到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77家来津投资,投资项目203个,外资总额64亿美元,平均项目规模3153万美元。这期间摩托罗拉增资19亿美元建设半导体芯片生产基地,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天津市投资建厂,大大提高了天津市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外贸出口跃上新台阶,逼近百亿美元大关。四年里天津市外贸出口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冲击,天津市外贸出口仍取得长足发展。2001年全市外贸出口95.02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89.4%,逼近百亿美元大关,其中机电产品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由1997年的36.1%提高到2001年的52.4%。全市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1997年的33.7%提高到2001年的43.1%,提高9.4个百分点。
滨海新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天津市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7.14亿元,比1997年增长81.9%,年均增长16.1%,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5%,较1997年提高5.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54.31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2.2%,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由1997年的48.5%提高到2001年的57.2%。
六、 城市面貌发生崭新变化,中心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
四年来,天津市抓住成片危改任务完成和中央对天津定位的两个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四年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457.8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8.6%。完成了天津道路建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内道路拓宽改造,建设了一批如津滨高速、唐津高速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基本形成了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到2001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面积达到4273万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638万平方米;铺装道路长度3893公里,比1997年增加584公里。建成城乡电网改造、引黄济津等一批大型公用设施工程,一批商贸、文化和教育基础设施项目也建成投入使用。全市人民瞩目的和平路商业街、鼓楼、津河和卫津河,及北运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如期竣工,使天津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日臻完善。新建成的1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第六代集装箱码头,使天津港的服务功能有了根本性提高,2001年天津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14亿吨,进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全社会货物运输量达到3.3亿吨,比1997年增长31.5%;旅客运输量4
637万人,比1997年增长47.9%。现代化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200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5.2亿元,比1997年增长1.8倍,移动电话容量达到293万门,计算机互连网用户达到70.41万户。
七、
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四年来,天津市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进一步加大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力度。四年间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累计达477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申请专利
9369项,授权5990项。完善了以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01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了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63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重点实施了50项技术创新工程。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7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4.7万人。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四年里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四年累计培养本、专科学生7.44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06人。普通教育系统在“普九”达标的基础上,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1999年开始启动对市区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一批高中示范校建设初见成效。
四年间天津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启动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关闭了污染严重的企业80个,对1万多台小型燃烧设备进行改燃,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0%以上,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01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年均值分别为146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较1997年有了较大幅度下降;投资24亿元启动了引滦饮用水保护工程,引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成一批规模大、生态效果好的绿化工程,使城市得到绿化和美化,200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9平方米,分别比1997年提高5个百分点和增加2.2平方米。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2.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繁荣,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年间相继建成了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自然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连续六年实现“五个一工程”满堂红。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1999年成功举办了第3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一些重要的国际赛事,四年里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天津市运动员共获奖牌31枚,其中金牌15枚。
八、
城乡人民生活正在由小康向比较富裕型转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59元,比1997年增加2350元,增长35.6%,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25元,比1997年增加1277元,增长36%,年均增长8%。
居民生活水平正在由小康阶段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来衡量,2001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到40%以下,由1997年的46.7%下降为2001年的37%(20%-40%为富裕型的标准),四年下降了9.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1.1%,下降为2001年的40.4%,四年下降了1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层次明显提高,现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等消费品已基本普及,2001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34台,比1997年增加23台;冰箱103台,增加6台;洗衣机97台,增加3台;空调机74台,增加49台;电话机92台,增加26台。2001年天津市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03台,比1997年增加23台;冰箱66台,增加10台;洗衣机90台,增加9台;空调机20台,增加16台;电话机72台。居民消费已从九十年代初的千元级,向万元级消费迈进,移动电话、电脑、住房、汽车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1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和电脑均达到21台,商品房个人购买的比例已达到97%,汽车消费也已开始进入百姓家庭。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97年的12.3平方米,提高到2001年的1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7年的21.7平方米提高到23.9平方米。市区住宅热化率达到71.1%,比1997年提高了37.7个百分点;燃气化率达到94.8%,提高了1.7个百分点。居民文化品位也有了相应提高,2001年天津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达到897元,比1997增长61.9%。
四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天津的实际情况,埋头苦干,拼搏向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天津市“十五”乃至今后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中2001年各项数据均为快报数。
|